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数字金融新愿景:寻找技术的确定性丨金融“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数字金融新愿景:寻找技术的确定性丨金融“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

编者按: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五篇大文章”。一年多以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构成了贯穿了金融机构工作的主线,金融机构纷纷调整组织架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丰富产品货架、践行“金融为民”使命。行至岁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谋篇布局已初见成效;展望新年,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为读者逐篇解读“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此为最后一篇数字金融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边万莉 上海报道

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五篇大文章”年度答卷中,数字金融贯穿了每一页,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深度应用。

“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在今年11月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明确了这一发展目标。

与传统的“金融科技”相比,“数字金融”不仅仅是强调科技赋能于金融业务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数据要素驱动下的金融产业变革,最终实现服务实体经济总目标。

回望2024,数字金融顶层设计出炉,该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出现重大突破:头部互联网平台“拆墙”,支付便利化推进弥合数字鸿沟,金融消费者保护趋严,金融机构智能化水平跃升……

然而,金融机构在这一年过得并不容易:银行净息差收窄、险企投资风险暴露、资本市场动荡——“厉行节约、降本增效”成为主旋律。

尽管行业始终保持着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热情,但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开始从基础设施、新兴技术应用、安全治理等多个方面,寻找确定的价值。

“以前要落地某个科技应用,可能讲个故事就能立项了,现在必须分步走,拆解成可落地的短期目标来规划。”一位股份行科技部门负责人表示。

平衡投入与产出:寻找技术的确定性

“在‘五篇大文章’中,数字金融要求我们‘内外兼修’。”一位城商行科技部门高层坦言,如果不能做好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就不可能赋能其他业务。

近年来,金融机构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投入,一边夯实基础设施,一边探索前沿技术应用。

公开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由2019年的2252.6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558.15亿元,年均增长14.48%。其中,商业银行科技投入规模保持在较高水平,占金融机构投入的比例稳步提升,从2019年的76.80%上升到2023年的77.50%。

然而,在今年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也出现了新风向。一是头部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从规模化投入走向持续建设;二是在降本增效背景下,更侧重于平衡投入产出比,寻找确定性的技术应用。

从部分上市商业银行2024年初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来看,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均同比缩水,其中交行、工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科技投入预算也在减少。

今年年中,有基金公司科技部门高层向记者坦言,他所在机构不仅砍了“可做可不做”的科技项目,还开始严控金融信息服务商付费账号,从“每人一个账号”缩减成“每组一个账号”。

“我们今年很明显地感受到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力。”一金融科技服务商人士表示,今年金融机构的项目管理整体更加严格,无论是采购立项、决策流程还是回款时间都在拉长,预算执行的效率也开始放缓。

对如今的金融机构而言,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行业公认的“刀刃”,一是自主可控基础设施的升级,二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应用,前者意味着核心业务系统的性能提升,后者则关乎能否抓住AI时代的金融服务机遇。

二者都指向技术的确定性。

农行在今年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人工智能+”创新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以2025年底、2027年中、2029年底为时间节点逐步推进落地,基本建成该行应用AI的体系框架和应用范式,形成确定性的AI应用能力。

有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商告诉记者,相较于此前大型金融机构对前沿科技的“军备竞赛式”大规模投入,面对本轮AI浪潮,如今头部商业银行已基本放弃对自有底层通用大模型的研究,转向寻找业务侧的深度应用。

激活创新活力:组织架构变革进行时

高昂的科技投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业务侧的产出,打通科技创新到激活业务价值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组织的推动。

在今年,多家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相关组织架构进行变革。

变革发生在上、下两端,对于统筹部门而言,其职能不仅是制定战略,更强调于保障新兴技术的落地应用;而对科技部门来说,科技与业务的融合、总行科技部门人员到分支行一线的协同也在加速。

统筹规划方面,招行在今年将原有的全行金融科技统筹管理部门“金融科技办公室”更名为“数字金融发展办公室”,负责全行数字化建设的制定规划、推动、检查、优化工作,并推行基于创新团队实践推动全行创新,管理Fintech基金为创新型项目提供保障。

在业务与技术融合方面,新的组织形态也在诞生。

例如光大银行今年在总行数字化转型委员会下,设立虚拟业务创新机构,在深圳建设业务创新一体化实验室,围绕六个板块通过产品、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范式。同时,实验室已建立敏捷、高效的总分支一体化机制,以覆盖前中后台的团队进行项目攻坚,助推业务创新孵化、成果复制推广。

邮储银行则是协同打造业务研发团队、客户服务工程师团队和数据分析团队三支业技融合团队,强化科技与业务协同联动。特别是在客户服务工程师业技融合模式下,将科技人员前置到总分行业务一线,助力基层营销及运营,目前客户服务工程师已覆盖全国36家一级分行,并下沉至市、县,促成多方业务合作。

而兴业银行对数字化运营体系进行微调,在今年将零售平台部承担的远程经营、用户体验、平台建设等职能调整到总行一级部门数字运营部,进一步扩展了数字化运营的职责边界,提升对各类客户尤其是长尾客户的经营水平。

数据驱动产品创新:资产计量问题待解

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是驱动数字金融发展的基础,在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数据要素的流通和共享都在加速。

特别是在2024年,一方面《“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战略性发布,为金融行业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为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可能。

《行动计划》指出,一方面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依法合规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及承保理赔服务;另一方面是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信用数据和公共信用数据、商业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支持金融机构间共享风控类数据。

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数据资产抵押融资、数据资产保险方案已有落地应用,数据资产信托、数据资产证券化等模式亦在探索中。

据《2024中国金融科技指数——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报告》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末,有15个省市的商业银行落地首单数据资产融资,公开报道的商业银行数据资产融资或授信总额已达4.7亿元,其中2023年约为2.7亿元。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多位银行人士与会计界专家均对此提出隐忧。

一位银行原行长坦言,当下数据资产抵押贷款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对于银行行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抵押物放了多少贷款,而是当贷款无法收回时,这些被抵押的数据资产能否进行处置,让银行收回贷款本息。“如果在产生信贷风险后,数据资产还在借贷方手中,那么这个抵押行为可能是没有约束力的。”他表示。

会计界的争议也集中于数据权属不明的情况下,数据资产如何进行后续计量与管理。

“数据资产的使用年限是怎么确定的?怎么确定数据资产出现了减值?减值的变化怎么来估计?”有会计专家表示,如果企业数据管理不到位,无法可靠估计数据的使用年限、耗用成本,可能会为审计结果带来一定风险。

他坦言,目前数据资产的估值与交易都处于探索阶段,监管和协会提供的指引主要还是暂行规定、指导意见等,或许要等交易规模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真正以市场化方式衡量资产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本文发稿前,财政部印发《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提出从2025年初至2026年底,组织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

据了解,《试点方案》将围绕数据资产台账编制、登记、授权运营、收益分配、交易流通等重点环节,试点探索有效的数据资产管理模式,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顶层设计出炉:治理框架不断完善

数字金融2024年的进展离不开行业制度的建设。事实上,纵观2024年数字金融相关政策,对数字技术、数据治理、数字化经营、金融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均提出要求。

特别是今年11月,央行等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行动方案》,从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数字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目标和规则。

《行动方案》中提到的“重点领域”,就包含助力科技金融提质增效、赋能绿色金融深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持续丰富养老金融服务、提升数实融合水平等五大方面,覆盖了另外“四篇大文章”和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最终目标。

在基础设施层面,过去的一年,支付行业、金融数据市场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也在加速。监管部门一方面加快支付领域法规制度建设,推进支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下大力气专项推进支付便利化,深化数字金融多向赋能。

今年以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出台,进一步加强对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全链条监管,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更好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在国办牵头下,包括央行、文旅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民航局等多部门也在今年共同搭建起支付便利化工作的“四梁八柱”。

数据显示,2024年6月,境外银行卡支付交易量较2月基本翻番;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同比增长4倍;交易9000多万笔,金额140多亿元,均同比增长7倍;我国现金投放同比增长6%,现金兜底作用明显提升。全国银行网点适老化的改造率超过99%,支付机构已开展App适老化升级,移动支付服务更有温度。

此外,今年监管侧引导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加强信用信息的流通共享,以缓解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

今年10月末,央行开发建设的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在互联网端为每个中小微企业都建立了专属于其自身的资金流信用信息账户,中小微企业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登录自己的数据账户,在该数据账户内,中小微企业可以开展授权、查询、异议、咨询等业务活动,推动自身资金流信用信息流转应用。

在数字金融的治理层面,针对互联网的金融营销乱象,《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也有望在近期发布,涉及存款、贷款、资管产品、保险、支付等多种金融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内容包括多项金融产品的展示规范,比如,网络营销内容涉及产品名称、利率费率、获利模式、费用构成等关键信息与合同条款保持一致;资管产品不得依据业绩比较基准高低排序展示;非银支付机构不得将贷款、资管产品列入支付选项等。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建设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