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聊聊股票的退出机制)
有人批评我,做股票没有退出机制。
何为退出机制?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可能觉得把股票卖掉就叫退出,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如果说你把股票卖掉,将钱全部取出,然后用于消费或者存入银行,永远不再碰股票,那么我确实可以说你退出了。
但是,当你卖掉一只股票,后续再卖入另一只新的股票,这能叫退出吗?实际上钱始终在股市里转悠,哪天遭遇市场整体性下跌,依然是覆巢之下无完卵,退了个寂寞。
因此,作为一名长期在股市混迹的投资者,我认为真正的退出机制应该是服务于你的投资战略目标,而不是简单的卖掉股票。
2014年元旦,我将家庭全部积蓄123万投入股市,当时一年的股息不到2万块钱,满仓后半年即遇到大牛市,期间于2015年4月份减持过100多万,买了现在居住的房子,然后再无资金增减变动,到现在市值502.46万。
2024年全年收获股息159865.5元、打新收益76400.34元,两项被动收入合计23.63万,是2014年的10倍以上。
我的目标就是当一年的股息+打新波动收益达到100万,然后以被动收入反哺生活,退休不再打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至于市值,其实随缘,因为牛市总会遇到的。
由于这一目标的存在,所以我买的全是能够持续盈利的好公司,从来不买垃圾股。我的股票组合可以视为一只能够持续经营下金蛋的鹅,每年的股息分红+打新收益就是这只鹅源源不断给我提供的金蛋。
就拿海尔来讲,2017年初买入的时候,它一年有1191.32亿营收、50.42亿净利润(2017年只能看到2016年年报),给我的分红是6448元;到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2614.28亿、165.97亿,给我的分红也上升到了20834.06元,请问我为什么一定要卖掉它?
当然,事物是动态变化的,我的组合也会时不时出现微调,例如早些年的平安银行、万华化学、顺鑫农业、白云山H、东阿阿胶、万科A、信立泰都早已不阵中。只不过我的持仓都是长线视角,仓位变化极其缓慢、操作频率很低,在很多喜好频繁交易的人眼里就叫做从来不动、没有操作。
至于什么时候微调,微调的标准又是什么,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早就明确阐述过,这里再次重复一遍:
1、逻辑发生了变化。既可以是公司本身随着时间推移,经营出现变化,不再向好;也可以是发现自己事先的判断和逻辑是错误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坚决的卖。
2、看到更好的标的出现好的价格,例如腾讯、茅台都属于这种情况,我会清掉一些次一等的标的,逐渐完成建仓或者补仓。
3、个股出现极度高估的情况。一个一年只能收10万租金的门面,如果你突然喊价1个亿收购,我一定毫不犹豫的卖给你。
现阶段上述三种情况都未曾涉及,故而我只能该干嘛干嘛,没有任何操作。
事实上,从2021年至今,市场一直都不太好,基本都处于低位运行,如果你持有的不是垃圾股,其实压根就不需要考虑卖出的问题。真正需要考虑卖出,应该是在2007、2015年那种市场处于高位、人潮涌动的时候。
不过很多新股民可能根本就没有见过牛熊周期循环,认为眼下几天、几周、几个月发生的事就是一切,说也是白说。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