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医健财报扫描丨超七成企业出现亏损,体外检测行业仍迎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0 18:15:4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医健财报扫描丨超七成企业出现亏损,体外检测行业仍迎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黄源轩 广州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众多从事体外诊断(IVD)的公司纷纷公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共有32家IVD公司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在这32家已经公布业绩预告的IVD企业中,只有8家成功实现了盈利,这个数字仅仅占据了所有预告企业的四分之一。而另外的24家企业则不幸地遭遇了亏损,这个数字占据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24家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金额已经超过了56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整个IVD行业似乎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多家企业亏损

披露数据显示,七成以上国产IVD企业业绩出现了亏损,华大基因、金域医学、达安基因等龙头企业也未能在2024年实现盈利。

华大基因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约38亿元至4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04%至12.64%,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5亿元至9.2亿元,而上年同期则盈利了929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华大基因自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业绩出现亏损。

出现类似情况的还有金域医学。1月24日,金域医学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 202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亿元到-4.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5亿元到-2.25亿元。这也是自2019年以来,金域医学首次出现亏损。金域医学给出的业绩变动原因包括了常规检测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固定成本投入较大?以及资产减值损失。

同样作为医检龙头的达安基因也遇到了应收账款周期拉长带来的信用减值损失的问题。达安基因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7.4亿元-9.9亿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7亿元-9.4亿元。达安基因提到了公司利润为负值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公司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

在2024年的亏损潮中,截至1月25日,仅有8家企业预计实现盈利。2024年,博拓生物预计盈利1.19亿元;英诺特预计盈利2.46亿元;迈克生物预计盈利1.18亿元至1.77亿元;透景生命预计盈利0.24亿元至0.31亿元;拱东医疗预计盈利1.73亿元;润达医疗预计盈利0.22至0.26亿元;博晖创新预计盈利0.11至0.15亿元;奥泰生物预计盈利2.21亿元至2.41亿元。

常规业务难填缺口集采深化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核酸检测需求骤降,IVD企业此前未应对疫情迅速扩张的产能,如试剂盒、仪器设备迅速闲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部分企业十分依赖新冠检测业务的高收入,但常规业务增长无法填补这一缺口,导致了业绩大幅下滑。

此前疫情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空间,IVD企业通过提供样本采集和检测服务在产业链下游获得了机遇。拿金域医学举例,2023年前三季度,金域医学诊断服务收入 115.5 亿元,其中大规模新冠筛查约 31.69 亿元,占总体近三成。

巨大的业务缺口是常规业务无法填补的。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医院和患者对常规检测的需求增长有所放缓,导致企业的常规业务难以使得快速增长,无法弥补新冠需求消退的留下的业绩缺口。同时,整体市场需求的放缓又使得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和客户验证周期延长,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规模收入。

此前就有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医疗检测市场容量相比疫情之前减少了许多,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所有的公司都在投入创新,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2024年体外诊断领域集采仍在继续深入。去年10月份,安徽省医保局继续牵头发布《关于<二十七省(区、兵团)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这次集采联盟省份和2023年相比,增加了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山东省退出,一共27 省(区、兵团)医疗保障局组成采购联盟。

而这次的带量采购,涉及肿瘤标志物16项,甲状腺功能检测试剂9项。肿瘤标志物检测集采产品的方法学包括化学发光法、流式荧光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等。集采范围再次扩大,对于检测试剂厂商来说,利润空间要被进一步压缩。

集采推进对于厂商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集中采购直接通过谈判以及企业竞价等方式大幅压低产品价格,对于中标企业来说,有望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斩获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未中标的企业则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来争夺剩余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集采对产业影响很大,一方面是降价,厂商利润空间要被挤压,这是主要因素,另外集采会促进统一招标,相当于一次性确定使用哪家产品,集采后,可能某个地区范围内的医院,基本都将被某几家企业产品占据。比如安徽省曾经对化学发光集采,如果某家企业报价不合适,可能全省都没有这家企业的产品,直接退出整个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企业由于覆盖范围、生产能力、配送能力有限,将出现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成本的情况,从而逐步退出市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达安基因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