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蒙:投资的真谛,在于找到大增量 !)
原创 CN西蒙海耶 西蒙论股市 2025年02月15日 23:43 广东
在A股永远偏爱“增量”而非“存量”。
增量代表着新的增长空间、未被充分挖掘的价值以及未来业绩爆发的可能性。无论是周期股、价值股还是科技股,其股价上涨的核心逻辑都离不开对增量的捕捉。我们若想穿越牛熊、捕捉牛股,必须将“寻找大增量”作为核心方法论。
增量之源,先探讨不同资产的增长逻辑
1. 周期股:供需博弈中的价格弹性
周期股的增量往往源于产品价格的波动。这种波动可能由供给侧收缩(如环保限产、产能出清)或需求端扩张(如基建投资、消费升级)驱动。但需注意,供给侧驱动的行情多为短期脉冲式上涨,因其本质是存量资源的重新分配;而需求端驱动的增量更具持续性,例如新能源车爆发拉动锂矿需求,推动相关企业股价长期走牛。
比如:
2021年煤炭股爆发:“双碳”政策下,部分煤矿产能受限,叠加全球能源危机导致需求激增,动力煤价格从600元/吨飙升至2000元/吨。陕西煤业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2%,股价年内涨幅超150%。
锂矿需求驱动赣锋锂业:2020-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跃升至30%,碳酸锂价格从4万元/吨涨至60万元/吨。赣锋锂业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300%,股价累计上涨超8倍。
2. 价值股:业绩增长是生命线
价值股的增量依赖于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如营收增长、利润率改善或市场份额扩张。一旦业绩增速放缓或不及预期,市场会迅速反应,导致“戴维斯双杀”(估值与业绩同步下滑)。因此,我们需紧盯企业的盈利质量与增长可持续性。
举例:贵州茅台的渠道改革:2018年茅台削减经销商数量,转向直营和电商渠道,直营比例从5%提升至2022年的40%。此举推动毛利率从91%提升至94%,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18%,股价同期涨幅超200%。
海天味业的品类扩张:通过推出火锅底料、食用油等新品,2020年调味品行业渗透率加速提升,海天味业营收从170亿元增至250亿元,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
3. 科技股:新品周期决定天花板
科技股的灵魂在于创新。一款划时代的新品(如iPhone、ChatGPT)能瞬间打开增量市场,推动股价进入主升浪。但科技行业的残酷在于,今天的“黑科技”可能明天就沦为“旧产能”,因此我们需把握新品发布周期,并在技术渗透率进入爆发期时果断布局。
比如:
特斯拉的Model 3革命:2017年Model 3量产交付后,特斯拉全球销量从10万辆跃升至2021年的93万辆,带动营收从117亿美元增至538亿美元。股价从2019年的35美元涨至2021年的1243美元(拆股前),涨幅超30倍。
英伟达的AI芯片爆发:2023年ChatGPT引爆AI算力需求,英伟达A100/H100芯片供不应求,季度营收从71亿美元增至135亿美元,股价一年内上涨240%,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
增量外延,考虑并购重组与行业渗透率
1. 并购重组:快速获取增量的捷径
收购是上市公司快速扩张的利器。通过并购,企业可整合资源、拓展新业务线,甚至“消化”高估值。例如创业板部分公司通过跨界收购热门赛道资产,短期内推高股价,尽管长期需警惕商誉风险,但这仍是市场认可的增量逻辑。
比如:
宁德时代收购加拿大锂矿公司:2021年宁德时代以3.77亿加元收购Millennial Lithium,锁定上游锂资源。消息公布后股价一周内上涨12%,并助力其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从25%提升至37%。
世纪华通并购盛趣游戏:2019年以298亿元收购盛趣游戏(原盛大游戏),切入游戏赛道。并购完成后,世纪华通净利润从8亿元增至29亿元,股价半年内涨幅超80%。
2. 行业渗透率:5%→30%的黄金阶段
增量行业的爆发往往伴随渗透率的跃升。当一项技术或产品的市场渗透率从5%向30%迈进时(如2015年的移动支付、2020年的光伏),行业增速最快,企业业绩最易超预期。此阶段也是戴维斯双击(业绩与估值同步提升)的高发期,我们应重点挖掘处于这一阶段的赛道。
比如:
光伏行业(2019-2022年):中国光伏渗透率从6%提升至18%,隆基绿能凭借单晶硅片技术优势,净利润从26亿元增至150亿元,股价三年涨幅超500%。
新能源汽车(2020-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5.4%跃升至35%,比亚迪销量从42万辆增至186万辆,净利润从42亿元增至330亿元,市值一度突破万亿元。
核心任务是寻找大增量之处!
1. 紧盯供给侧与需求端变化
供给侧:如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下,万华化学凭借一体化产能优势,MDI产品毛利率逆势提升至40%,股价跑赢化工指数30%。
需求端:2023年“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全球需求爆发,诺和诺德营收增长36%,市值超越LVMH成为欧洲第一。
2. 建立增量思维框架
比如:CRO行业:药明康德抓住全球创新药研发外包渗透率提升的机遇,20182022年营收从96亿元增至390亿元,股价涨幅超400%。
3. 规避“伪增量”陷阱
元宇宙概念炒作:2021年Meta宣布All in元宇宙,但缺乏实际应用支撑,股价一年内暴跌64%,市值蒸发超5000亿美元。
增量才是投资的终极答案
投资的本质是“买未来”,而未来由增量定义。无论是产品涨价、业绩增长、新品爆发还是行业渗透率提升,只有抓住增量,才能占据先机。
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与其追逐短期波动,不如将精力集中于寻找“大增量”领域——那里是牛股的摇篮,也是财富增值的密码。
记住:没有增量的地方,只有存量博弈,零和博弈,甚至于是负和博弈;而有大增量的地方,才是大牛股之所在!
- - - - - - - - - - - -
这里所有的大盘个股观点,仅为个人研究探讨,仅模拟验证,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如果您在这里有所启发,认可我的观点,欢迎留言、转发、转载,
如果文章浅薄粗陋毫无营养,也请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