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辅助生殖产业链迎新空间)
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补贴额度的提升,辅助生殖及相关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产业链如辅助生殖、产后修复、疫苗、儿童中药、生长激素、眼科、齿科等将会受益,其中辅助生殖更是直接受益,并且逐步纳入医保体系,而行业高壁垒也大幅提升了辅助生殖相关上市公司的价值。
2025年3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发布落实《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育儿补贴项目实施细则及服务流程。发放标准中明确,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5周岁;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按照每年1万元发放,直至孩子10周岁。该市教委明确,在义务教育阶段二孩入学“幼随长走”、“就近择优”,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择校。
从育儿政策补贴额度来看,二孩、三孩补贴额度远高于一孩,有望刺激适龄人群生育多胎。而当前全国各省市正加速把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文纳入,辅助生殖、无创产前筛查渗透率或将进一步提升。
受相关政策积极影响,相关产业链如辅助生殖、产后修复、疫苗、儿童中药、生长激素、眼科、齿科等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3月14日,A股上市公司麦澜德(688273.SH)上涨12.09%,该公司为国内盆底康复、产后修复以及生殖康复的头部企业;兼有辅助生殖业务的通策医疗(600763.SH)上涨6.42%;港股上市的锦欣生殖(01951.HK)股收盘大涨41.67%,创该股历史最大单日涨幅。
纳入医保后快速放量
本次呼和浩特市发布相关方案,除生育补贴外,在医疗方面,提到新生儿免费筛查(耳聋基因、遗传代谢病、安全用药)提升出生人口质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覆盖老年人群健康需求;提供免费婚检和孕前检查服务提升婚育健康水平。在医保覆盖方面,医保政策将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治疗纳入报销范围,直接降低生育医疗成本;新增154种门诊特殊用药并提高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医保65%报销、大病保险60%-65%),优化慢性病管理流程;此外,全市医疗机构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和一站式结算。
近年来,为支持人口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生育鼓励政策。除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外,近期深圳市也积极在研制相关支持政策。
目前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根据沙利文及头豹研究院的数据,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85.8亿元已经快速成长至2020年的434.1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854.3亿元。
2022年7月北京市医保局为全国首个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省份(直辖市)。次月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17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在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方面提出要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随后广西、甘肃、内蒙古、新疆、江西、山东、上海及江苏也陆续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纳入医保后,患者支付价格降低,周期数放量,辅助生殖领域需求或将持续提升。
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女性(15-49岁)约3.2亿人,根据国金证券,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测算,35岁及以下女性平均需要3个治疗周期以成功活产。2018年单次取卵周期价格约3.3万-4.2万元,这意味着育龄女性成功活产一次至少需要花费10万元。而据2023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约5万元,辅助生殖费用压力较大。然而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以广西为例,报销项目原费用总额为2万元,由于职工医保报销比例70%、居民医保报销比例为50%,平均来看项目报销总额约1万元,一个周期合计约报销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周期数增长情况来看,以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落地较早的北京和广西为例,2023年7月1日起,北京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医保甲类纳入门诊报销;2023年11月1日起,广西将“取卵术”等9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不设基金起付标准,职工、城乡居民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此后变化开始出现,2023年下半年北京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门诊量同比增长36.3%,取卵周期数同比增长62.7%、环比增长50%;广西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政策落地后几个月全省辅助生殖机构门诊量同比增长35.6%。
高行业壁垒提升价值
辅助生殖产业链环节为,上游的辅助生殖器械、试剂及药物材料供应商,中游环节主体为辅助生殖服务提供商,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与私立医疗机构等。由于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期较短,且医疗属性强、壁垒较高,因此超过90%的医疗机构,具有资质者为公立的医疗机构,牌照稀缺。
根据西南证券,中国辅助生殖机构牌照按照每300万人口设置1个机构,相比美国市场,中国辅助生殖市场政策壁垒严格,牌照审批标准严格、流程长。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主要由公立医疗机构组成。少数民营医疗机构包括国有辅助生殖服务机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及锦欣生殖网络。
就所进行的IVF取卵周期和辅助生殖机构产生的收入而言,锦欣生殖在中国市场分别排名第三及第二(市场份额分别为3.1%及3.9%),在所有非国有辅助生殖服务机构中排名第一。
截至2023年底,锦欣生殖西囡诊所合作机构数量为114家,同比增长33%;锦欣生殖IVF取卵周期数超3万个,同比增长16%。业绩方面,2020-2023年锦欣生殖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5%,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1%。分市场看,国内市场中,2023年锦欣生殖成都地区收入14.7亿元,深圳地区收入4.1亿元,合计收入占比85%,其他地区如武汉、云南以及中国香港业务也在有序推进。境外市场,2023年,锦欣生殖国际业务快速恢复,2023年海外收入5.7亿元。2024年上半年锦欣生殖实现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辅助生殖及相关服务7.8亿元,同比增长9.6%,共进行取卵周期数15051例,同比增长2.2%。其中,成都7571例,同比下降4.7%,大湾区3022例,同比增长6.7%,昆明及武汉2133例,同比增长1.6%,海外2325例,同比增长25.3%。虽然成都业务受到居民等待医保政策落地的影响有一定下滑,但海外业务增长迅速。国金证券表示,未来随各地区辅助生殖纳入政策相继出台,供需矛盾为具备强竞争力的民营辅助医疗机构提供较大发展空间。
里昂证券就上调了锦欣生殖股价和盈利预期。指出公司股价上涨主要受呼和浩特市出台超预期生育补贴政策推动,该政策短期内或提振生育板块,但长期盈利仍取决于其他城市政策及执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生育健康检测作为辅助生殖的配套服务,同样值得关注。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中国目前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其中遗传性疾病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根据沙利文的数据,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8.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60%,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根据华大基因(300676.SZ)年报,2023年度其生育健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78亿元,同比增长5.55%。其中,一级预防业务中的携带者筛查检测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2.45%;二级预防业务中的无创产前检测业务属于生育健康业务的主力产品,近年营业收入保持平稳;三级预防业务中的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5.52%;辅助疾病临床诊断方向的遗传病基因检测系列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9.14%,增长表现十分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