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东工业港股IPO:刘强东持有82.52%投票权,近四成收入来自京东集团)
出品|公司研究室IPO组
文|曲奇
日前,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是京东工业第三次冲刺港股IPO。
京东工业是京东集团旗下面向B端的一家轻资产公司,主要为工业领域客户提供技术服务。2022年至204年,京东工业收入从141亿元增长至204亿元,但毛利率从18.0%降至16.2%。IPO前,京东工业估值约为67亿美元。
IPO前估值67亿美元
京东工业是京东集团旗下的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企业,2017年开始独立运营,次年成为京东一级品类。
京东集团自2014年上市后,刘强东就开始着手以京东为孵化器,分拆成熟业务,“用更多的业务复制京东模式,再造一个京东。”
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京东健康、京东物流先后在港交所上市,两次分拆上市均采用了搭建VIE架构的方式对境内经营实体进行控制,母公司京东集团均保持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2019年11月,京东工业在开曼群岛注册成为获豁免有限公司,2020年8月获得由纪源资本、红杉中国等领投的2.3亿美元A轮融资,2023年3月完成由阿布扎比主权基金Mubadala与阿布扎比投资基金42XFund共同领投的3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67亿美元。
2023年3月完成B轮融资后,京东工业便开启港股IPO征程,如今已是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IPO前,京东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持有京东工业已发行股本总额的78.84%。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通过Max I&P Limited持有京东工业3.68%股份,通过京东集团等实体合计持有京东工业82.52%的投票权。
目前,刘强东担任京东工业董事会主席,宋春正为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毛利率由18.0%降至16.2%
在京东集团体系中,京东工业具有强B端属性,其客户主要为工业供应链上的各类参与者,覆盖制造业、能源业、交通业和其他综合行业。
京东工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大板块:商品收入和服务收入。其中,商品收入主要来自工业品销售,即向客户销售MRO产品(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及BOM(生产物料)产品。服务收入主要来自提供交易平台、广告和技术等服务的收入。
2022年至2024年,京东工业营收分别为141亿元、173亿元和20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0.1%。
其中,商品销售的收入分别为129亿元、161亿元和19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7%,收入占比分别为91.5%、93.0%、94.0%。
同期,服务收入稳定在12亿元附近,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交易平台收入分别为6.4亿元、5.6亿元、4.1亿元,逐年下滑。
毛利率方面,2022年到2024年,京东工业毛利率分别为18.0%、16.1%、16.2%,整体称下滑趋势。
报告期内,京东工业盈利能力提升,2022年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480万元、7.6亿元。
近四成收入来自京东集团
据灼识咨询,中国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供应链市场,2024年工业供应链规模为11.4万亿。
不过,国内工业供应链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按2024年国内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的交易额计算,京东工业以288亿元交易额为行业第一,但市占率仅4.1%。
商业模式上,京东工业采取轻资产模式,大部分订单可由供应端直接发货给需求端完成,大限度减少在物流方面的投入。
具体来看,在工业供给侧,京东工业将海量商品的参数标准化及数字化,并为用户提供数智化采购业务,如通过智能决策优化履约安排,帮助用户降本增效、透明采购;在客户需求侧,京东工业将业务延伸到客户内部,帮他们进行采购规划和供应链系统建设。
不过,京东工业的轻资产模式是通过整合第三方交付能力得以实现。京东工业大部分物流及仓储服务由京东物流提供,绝大部分采购量来自京东集团。这导致京东工业与京东集团间形成关联交易。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京东工业来自京东集团平台(包括服务收入及京东五金城)带来的收入分别为67亿元、75亿元、81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47.1%、43.4%、39.7%。
本次IPO,京东工业拟将募资额用于未来4—5年进一步增强工业供应链能力、跨地域的业务扩张、潜在战略投资或收购、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