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经观季度调查 |2025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稳增长”与“防风险” 再平衡 保持关税冲击下的增长韧性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14 22:30:2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经观季度调查 |2025年一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稳增长”与“防风险” 再平衡 保持关税冲击下的增长韧性)


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 马政 张景雯 /  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与内需不足的长期压力,构成了当前最紧迫的挑战。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在稳外贸、稳地产与扩内需间寻找新的平衡,重塑增长动能。

本期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5.0%~5.2%,24%认为是4.7%~4.9%,8%认为是5.3%~5.5%。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占比81%;对经济的预期占比19%,这显示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稳定性对居民的支出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经济学家提醒,国内经济压力犹存,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工业有效需求有待刺激,房地产市场产能去化犹在,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当前宏观政策需要在 “稳增长”与“防风险” 间重新寻求平衡,政策更加侧重“稳增长”,也需兼顾“防风险”,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未来全球经济放缓和关税可能给外需造成负面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提振内需、对冲外需下滑。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份。

一季度GDP为何如此重要?

一季度经济数据是市场信心和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金石,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一季度经济数据成为下一步政策走向的重要校准依据。

本期调查显示:68%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在5.0%~5.2%,24%认为是4.7%~4.9%,8%认为是5.3%~5.5%。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在5.1-5.3%区间内,为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政策支持会在今年两会提出的政策框架下进一步加码,尤其是在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后,外部冲击超预期也需要中国在未来两个季度需要进一步大幅加码政策支持力度。“今年的广义财政扩张力度可能需要在目前已宣布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再提升1—1.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此外,4—5月央行或启动降息降准,年内政策利率或至少下调30-40个基点。”汪涛说。

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祝宝良预测,一季度GDP增速在5.0%~5.2%这一区间。

祝宝良指出,在2025年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不确定性就是中美贸易,到底会怎么发展、怎么反制、发展到什么程度;特朗普当总统之后,他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要让美元不过快升值,同时要降低美国的利息,使得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是美国加重关税以后,恰恰会导致美国的通货膨胀上升,美国通货膨胀上升以后,利率下调幅度就会减小,而中国又在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美元升值的可能性就很大。

“也就是说特朗普想加重关税,想要的效果跟经济政策是矛盾的,这就会制约大规模增加关税。所以,我们既要做好政策储备,但也要进行必要的周旋谈判,尽量减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要充实政策工具箱,为关税冲击做好准备。”祝宝良说。

祝宝良强调,同时也要看到,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受关税影响,经营会出现困难,部分工人失业,对此要做好政策预案,扩大财政赤字,加大财政用于社保、失业的支出力度。

从国内来看,当前一个重要宏观指标就是价格,因为价格走势和内需扩张密切相关:一方面,价格总水平,尤其是核心CPI的稳定回升是内需扩张的先行指标,反映居民消费能力修复与市场信心增强;另一方面,内需扩张对价格形成牵引,表现为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本期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主要影响因素,占比81%;对经济的预期占比19%,这显示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稳定性对居民的支出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西部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当前价格仍然偏弱,扩内需政策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4月以来,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明显走弱,也给国内物价带来下行压力;未来全球经济放缓和关税可能给外需造成负面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提振内需、对冲外需下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在PPI方面,2025年全球或迎降息潮,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叠加低基数效应,推动2025年PPI增速上行,但国内经济压力犹存,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工业有效需求有待刺激,房地产市场产能去化犹在,经济结构调整继续,2025年PPI增速表现为小幅上涨。


如何稳收入、稳就业、稳价格?

在外贸冲击下,要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国内需要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房地产趋稳和资产价格保值需要重点关注。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表示,当前房地产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后续还应继续在供需两侧发力稳房价,推动去库存;商品房收储是后续的重点,但还面临成本收益难平衡、供需错配、地方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再贷款等工具,加快收储进度。

在近年来的宏观经济研究中,收入与生成投资、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提高居民收入不再仅仅是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提高居民收入需突破传统社保托底思维,转向“收入—消费—投资”正向循环的构建。

统计名家许宪春对中国的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实物社会转移再分配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其中,收入初次分配比较研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中国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偏低,2009年—2019年,中国住户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均值是59.65%,明显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二是,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财产收入占比偏低,2009—2019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均值为57.74%,低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

收入再分配比较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占比处于偏低水平,但与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相比,差距在缩小;2、中国政府部门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经常税占比偏低,制约了收入再分配环节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3、中国政府部门社会福利与补助支出占比偏低,制约了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实物社会转移再分配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实物社会转移占比偏低,制约了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对此,许宪春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针对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的问题,引导企业合理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为了激励企业,可以考虑对企业加薪的部分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或生产补贴;二是建议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针对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的问题,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引导居民通过投资理财、股市债市等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逐步合理优化税制结构,降低生产环节税收,提高所得环节税收,研究发现中国的生产环节税收占比偏高,所得环节税收占比偏低,建议降低生产环节税收,提高所得环节税收,从而提高税收在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调节能力;四是适当扩大社保资金来源渠道,针对在收入再分配环节中国政府部门社保福利和补助支出占比偏低的问题,要适当扩大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保障力度;五是扩大政府实物社会转移规模,针对在实物社会转移再分配环节中国实物社会转移占比偏低的问题,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支出,并加强地区间均衡性,提高居民整体福利水平,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水平。

本期调查显示,稳定就业的主要发力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占比48%)为核心抓手,其次为降税政策(27%)与完善社保体系(20%)。

当前,扩大就业是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关税壁垒增多、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乏力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培育并扩大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 许宪春表示,从长期来看,发挥消费需求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

对于2025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本期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预测集中于7.1~7.5这一区间,各有4%认为在7.6~8.0及6.6~7.0这两个区间。与此同时,77%的经济学家认为黄金在2025年会继续走高;对于黄金价格的拐点,30%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在2025年二季度,各有26%认为是在2025年三季度和2025年四季度。股市方面,62%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股市会在3000点—3500点区间。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韧性,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目前人民币还处于均衡合理的位置上,不会过度贬值;从股市来看,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可以期待更多更好的市场表现,中国的债券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稳定性,获得来自世界其他国家资金的认可。

稳增长防风险如何重新寻求平衡?

美国提高关税是否会引起全球经济衰退?本期调查显示:76%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引起全球衰退,20%认为尚不好判断,仅有4%认为不会对全球经济带来负向影响;同时,81%的经济学家认为,加征关税不会让资本和制造业流回美国。

2024年,中国进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广开首席产研院院长连平提醒,近期的关税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将在三个产业上集中体现,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外迁,其次是消费电子产业受冲击较重,此外汽车和零部件影响较明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焦振华表示,国际贸易新秩序将呈现三个特征:第一,供应链去全球化,产业链更具区域性;第二,贸易多极化,多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作用更大;第三,地缘政治影响加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认为,国际贸易新秩序之下,将会出现渐进式去美元、去美国单一市场,中国技术平权和高效产业链协同能力将发挥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影响下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庞大市场空间。

关税冲击被看作是2025年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政策方面需要关注三条主线:汇率的底线不会被突破,从而成为市场的稳定锚,无论未来关税风险如何升级,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即是“以不变应万变”;降准或快于降息,还可以辅助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下调,加码服务消费成为政策的优先项和必选项。

本期调查显示:为应对美国加征关税,72%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是否会在4月启动降准降息,12%认为不会。对冲外需缺口需多措并举,其中扩大内需(占比34%),政策协同发力(20%),基建投资定向发力(15%),出口市场多元化(17%)。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加有针对性。本期调查显示:35%的经济学家认为,2025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总体规模会达到8万亿元。除了外部影响(金融和外贸等)占比34%,就业压力(24%)与债务风险(15%),反映出内外需收缩、金融脆弱性与就业市场矛盾是当前经济核心挑战。

陶川认为,比起刺激外需(出口),当前可能刺激内需(消费)的性价比更高,加码服务消费是政策的优先项和必选项,生育、养老补贴,以及“两新”均是接下来财政政策的重点。

袁海霞认为,当前宏观政策需要在 “稳增长”与“防风险” 间重新寻求平衡,政策更加侧重“稳增长”、助力实现全年5%的增速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上升,但与此同时,也需兼顾“防风险”,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

袁海霞进一步指出,在“稳增长”方面,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有为,扩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支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在消费、民生、广义基建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基调,适时降准降息,降准或先于降息落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滴灌,并与财政政策做好协同配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