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鹏扬基金首经陈洪斌离任!“挖角顶流+重金自购”权益仍难破局

来源:新刊财经 2025-04-15 14:06: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鹏扬基金首经陈洪斌离任!“挖角顶流+重金自购”权益仍难破局)

尽管陈洪斌对宏观经济拐点的研判为权益投资提供了理论支撑,但鹏扬基金在实操层面的突围之路依然荆棘密布。公司不仅需要突破传统固收业务路径依赖,更要在权益投研体系重构、人才团队磨合及市场信任重建等多重挑战中找到破局点。

2025年4月14日晚,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已于近日离任,将转战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但具体去向暂未披露。

陈洪斌是清华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具有18年金融从业经验,曾担任职务包括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等。此外,他还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外导师、新华社特约观察员、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注:以上人物系鹏扬基金原总经理助理陈洪斌

回顾陈洪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履历,其在各机构的任职周期普遍不长。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他在宏信证券出任首席经济学家;紧接着,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又任职于国海证券,担任总经理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2022年4月,陈洪斌加盟鹏扬基金,迄今恰满三年。

彼时,卖方机构竞争趋于激烈,基金驶入“快车道”,作为首席经济学家的陈洪斌也顺势完成了从卖方到买方的角色转变。陈洪斌加盟鹏扬基金,正值公司向权益领域发力之际,其加入被广泛视为鹏扬基金强化权益投研的重要举措。公司总经理杨爱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鹏扬基金要撕掉债券投资标签,最终目标是做一家多元化的基金公司,原因之一在于长期看来,权益投资机会远远好于债券。

然而,时过境迁,尽管权益投资领域机遇涌现,鹏扬基金近年来却未能精准把握这一转型契机。截至2025年4月14日,鹏扬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规模为59.81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为98.23亿元,权益类基金合计规模占比尚不足两成。公司多只权益类产品业绩深陷泥沼,管理规模在清盘线边缘苦苦徘徊,向权益投资转型的成效远未达到预期。

表:鹏扬基金公募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4月14日



重金自购、“挖角”效果遇挫,权益突围路在何方

4月8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并启动以固有资金3000万元申购公司在管权益类偏股公募基金产品的行动计划,截至4月10日承诺自购额度已经全部执行完毕。在以真金白银传递对当前权益市场底部区间的判断同时,鹏扬基金也试图通过实际行动重塑投资者对其权益投研能力的信任。

鹏扬基金此番申购动作涵盖了鹏扬成长领航A份额、鹏扬数字经济先锋A份额以及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A份额。其中,鹏扬成长领航A份额着重布局于A股与港股市场中的消费股、互联网等核心资产领域;而鹏扬数字经济先锋A份额与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A份额则将投资重心倾向科技和先进制造板块。这一申购产品组合的选择,清晰地彰显出鹏扬基金对未来市场风格走向的预判,即成长风格有望占据主导,科技主题也将在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戴杰(鹏扬成长领航基金经理)、张勋(鹏扬数字经济先锋、鹏扬产业智选一年基金经理)均是鹏扬基金从其他机构“挖角”的知名基金经理。公司近两年来大力推进基金经理阵容的更新换代,众多新聘基金经理均来自同业机构,这一举措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

戴杰是复旦大学数学硕士,曾任华安基金数量分析师、投资经理。后加入汇安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管理的汇安丰泽在5年多的任期里曾取得累计涨幅230.11%、年化回报20.52%的傲人业绩。张勋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硕士,曾担任宏利基金研究部总监兼基金经理,对于鹏扬基金来说同样是一次重磅引援。

然而,鹏扬基金过去新引入的基金经理大多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状况,难以重现昔日高光。以鹏扬基金前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监邓彬彬为例。在国投瑞银基金、华夏基金任职期间,邓彬彬管理的基金产品大部分有着不错的业绩表现。其在鹏扬基金任职期间,管理的基金产品鹏扬先进制造、鹏扬产业趋势一年持有和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却创下超30%的回撤,因而在2024年底不得不黯然离场。

表:基金经历邓彬彬历任基金产品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到2025年4月14日

在2024年底的格隆汇主办的“第九届·全球投资嘉年华·2025”投资高峰论坛上,身为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总经理助理的陈洪斌发表了主题为《2025年宏观经济及市场展望》的演讲,提出了“2025年大概率是中国经济的拐点”这一核心判断。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尽管陈洪斌对宏观经济拐点的研判为权益投资提供了理论支撑,但鹏扬基金在实操层面的突围之路依然荆棘密布。公司不仅需要突破传统固收业务路径依赖,更要在权益投研体系重构、人才团队磨合及市场信任重建等多重挑战中找到破局点。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海证券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