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板块拉升,固态电池的竞赛开始了)
文丨泰罗
4月15日,固态电池概念股大涨,有研新材、金龙羽等涨停、金银河、信宇人、下钨新能、上海洗霸、瑞泰新材等也在上涨。
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没有之一。
目前液体锂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是150-210Wh/kg,续航和低温性能有限,且冬季亏电明显;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稍微高一些,但上限也只有350Wh/kg左右,同时缺乏安全性,在剧烈冲击或针刺下容易引发事故。
固态电池可以一劳永逸的补齐这些短板。
首先,全固态电池不含液体电解液,可大大降低起火风险;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以上,循环使用寿命也在万次以上,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和续航一直是制约新能源车的两大核心痛点,但只要固态电池能够上车,一切就都不是事了。
固态电池相对液体电池并不是等量替代,而是增量替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eVTOL垂直起飞所需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10-15倍,对应电池的门槛是400Wh/kg,飞行过程中又需要经历起飞、巡航、降落等阶段,电池的瞬间充放电倍率必须在5C以上,关键是安全性要求也比地面高很多。如果是液体锂电池,以上所有这些要求基本都无法实现,整个低空经济产业自然也就无法发展。
而一旦固态电池开始大规模商用,不仅可以上天,还能入海,到时候应用场景的物理边界就会被彻底打开,市场空间也会极大扩容。
还有,固态电池对上游也会形成拉动。
比如锂,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搭载金属锂负极的硫化物固态锂电池对锂的需求量为1455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2.4倍,搭载锂金属负极的半固态锂电池对锂需求量为1088吨LCE/GWh,是传统锂电池的1.8倍。到2030年,固态电池对锂需求量将达到55.2万吨LCE,对比之下2024年全球锂资源总需求量也不过只有约115万吨。
再比如设备,单GWh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分别为1.2亿、1.5亿、2.5亿,如果再考虑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扩容带来的设备数量增加,整个设备市场的远期规模可能数倍于当下。
2024年4月,宁德时代在CIBF上宣布2027年可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今年2月15日,比亚迪电池CTO孙华军在CASIP年度会议上表示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批量示范应用;十天后的2月25日,欧阳明高院士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表示国内固态电池预计在2027年实现批量装车,并于2030年大规模量产装车。
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经全面展开,这对行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过去两年,国内锂电池领域的投资预算高达3万多亿,2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2025年的产能规划合计已提升到6000GWh以上,而2024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也不过才1500GWh左右。无论产能还是技术,中国都已将液体锂电池做到了极致。
据SNE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六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本土势力牢牢掌控全世界70%的动力电池产能并且还在扩大地盘,迫使日韩企业继续交出市场。到2024年四季度,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已全部陷入亏损。
动力电池直到今天依然是新能源车最核心的零部件,占据整车成本的40%以上,远期看这是一个几万亿、甚至十万亿级别的赛道,巨量的就业、税收、GDP均从中诞生,谁都想要,谁都也输不起。最广阔的市场,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强大的工程师队伍,最充裕的资本,和最有为的政府,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企业依然掌握战略主动。必须打起精神,拒绝弯道超车。$有研新材(SH600206)$$金龙羽(SZ002882)$$金银河(SZ300619)$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