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你的选股逻辑市场总是不喜欢)
本文近两千字,是我对挖掘市场共振逻辑的方法论探讨,应该还蛮干货的。
这是一个逻辑不缺乏,但缺乏好选择的时代。
我一直认为卖方和买方侧重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卖方是研究的科学,更需要你做好研究对标的事无巨细的覆盖;
而买方是选择的艺术,更需要你在组合最大资金效率配置下找到无数逻辑中市场最喜欢的那一批。
做投资决策的人要拥有看到选股逻辑三分钟就对好逻辑眼前一亮的穿透力,如何做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1.角度的多元性和全面性
把你的逻辑给水平差不多或者水平更好的朋友推,如果你也有自媒体那再好不过,咱们这个市场上,否定型人格很多,只要你发出自己的选股逻辑,会有无数“鸡蛋里挑骨头”的声音。
这时候不要陷入对抗情绪,客观地找数据印证对方的角度是否正确,对你的逻辑是否能形成否定作用。
比如说荣昌生物,翻我1月的评论区,不乏有人认为这家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差,铺张浪费,烧了一堆钱,啥也没干出来。
那么我首先做的是翻财报,注意到实际上公司在去年三季度开始,精简三费,提升经营效率,效果显著,这里就发现了一个预期差。
2.不要陷入专业迷信
我们的机构晋升机制,决定了大量买方是从能把研究做好的卖方中选拔晋升的,这有好有坏,坏处是投资决策时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太深刻,从而陷入专业迷信。
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对公司的专业研究深刻就能赚钱,那就不会有听董事长的亏完、听董秘的亏一半了。
了解市场上草根的声音也很重要,他们尝尝能提供专业领域一叶障目的思维角度。
而且说白了,这个市场上的增量买盘,多数还是来自不太懂专业的和半懂不懂的。
3.把逆向刻进DNA
反者道之动,事物在发展到极致时,会孕育往反方向发展的逻辑,这是来自事物自身的纠错机制使然。
国内的体制决定了卖方在推公司的时候,天然更倾向于推右侧公司,而如果有卖方吃力不讨好地左侧逆向推公司,我往往会更重视三分,这意味着对方是顶着多方面压力,真真正正看好逻辑。
比如去年上半年生物安全提案事态最严重时,看CXO的分析师集体看多泰格,而少数反而坚定推药明,这个逆向逻辑就让我非常重视。
而当右侧走出来之后,才开始覆盖并层出不穷的推票逻辑有多少比例是随大流的覆盖以免被买方问责这就说不好了。
4.思考主流背后的偏好
很多人觉得提主线,提热门概念,就是柚子投机,这其实完全是偏见。
这几年机游协同越来越明显,通常一条主线走出来,是柚子炒主线下情绪票打开空间,机构推主线下大容量权重股夯实中军。
比如23年市场因为诺和诺德减肥药的催化,柚子炒作常山等情绪票,而作为礼来减肥药生产商的药明康德也在那时候被机构热捧。
今年炒机器人的时候既有五洲新春这样的情绪票,也有三花拓普这样确确实实拿到了T链大订单能算的出业绩的机构票。
5.重视KOL
这个市场就好比西大大选,多数资金是早就具备立场的,那些“中立摇摆州”才是需要争取。
而这些“中立摇摆州”的选票,通常会受到马斯克、泰勒斯威夫特这样的KOL影响,这里的KOL不单指大V,也指一些对买方逻辑可以造成很大影响权重的明星分析师。
具体哪些靠谱,就靠各位自己慧眼识珠了。
6.关注增量的变化
很多逻辑着重在讲存量,这类我通常一眼过不会特别重视。
比如前段时间有人发逻辑说荣昌处于危机,理由是何如意离职。
这种就纯纯低论了,懒得看,因为何如意在去年就已经被调离一线边缘化了,而且何如意离职也是几个月前的事儿了,如果市场几个月还没把这个逻辑影响price in,那也太小看我们市场的效率了。
关注那些增量的,可能在未来让市场重视的催化,比如说荣昌马上的一季报减亏情况、现有管线的可能BD、SLE的数据、IGAn的进度等等。
最近我在强call的国产算力逻辑也孕育出了一些新的增量,可以多看看:国产算力的一些近况。后续的国产算力相关文章在写了。
这行情缩量严重,天天万亿的KPI牛,大家也都在等待破局的变量,也许是更猛的刺激zc,也许是毛衣站的缓和,也许是一季报对财务雷的出清。
但这个煎熬期会比较无聊,我实在不想浪费笔墨写行情,写写方法论吧,也让自己沉淀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