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立医疗“遇冷”却大扩业务 是“豪赌”还是“逆袭”前奏?)
《投资者网》蔡俊
撞上市场需求缩减的开立医疗(300633.SZ,下称“公司”),在大力扩大业务线和人员。
202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4亿元、1.4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5.02%、68.67%。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各项费用支出加大,以及大幅新增员工等都是利润下滑的因素。
自成立以来,公司以技术突破为抓手,逐渐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越来越多实力更雄厚的厂家进来后,考验公司产品力和采购市场何时复苏的商业判断才刚开始。
难而广阔的路
本世纪初,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有多位员工离开当地,里面包括当时的所长姚锦钟。姚锦钟有“中国超声之父”的美誉,其携众人来到深圳,正式创办公司前身。
最初的商业构想中,有同事将公司产品定位在探头,即将探头卖给整机厂家。但姚锦钟认为,技术难度更高的高端彩超才拥有广阔的星辰大海。一番讨论后,公司决定爬技术的陡坡,选择彩超为突破点。
短短几年后,公司迎来第一个成长节点,推出了国产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彩超 SSI-1000。攻克技术的第一个陡坡后,公司继续找寻新的高峰。2012年,公司进入内窥镜领域。彼时,该领域的市场份额被奥林巴斯、富士胶片、宾得医疗等三家日资企业占据,尤其是奥林巴斯的市占率超80%。
可以看出,公司一直都在选择难而广阔的路。得益于超声技术的积累,公司在图像采集和处理上已有所经验,很快成功上市电子超声内镜、光学放大内镜等多个高端镜种。有所成就之际,公司的资本化也提上日程。
2017年,公司成功上市创业板。同期,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关口。夯实现金流后,公司开始攀登国产替代的山峰。医招采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消化道内窥镜的市场份额超过宾得医疗,挤入行业前三。
但登峰上的险阻也一直相随。2018年,公司以自有资金3.88亿元收购威尔逊光电及和一医疗。两个标的主营内窥镜的配套产品,同为一个实控人黄新。公司收购的底层逻辑,包括产品互补和渠道整合。未曾料想,这笔交易多年后成为一场纠葛。
持续多年的收购后续
开立医疗的纠葛,持续整整多年。
公司收购威尔逊与和一医疗时,标的承诺2018至2020年合计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450万元、2940万元、3529万元。2019年,标的合计净利润2476万元,未完成承诺;同期,公司对商誉计提2007万元的减值准备。2020年,公司继续对其计提2.07亿元。
按照协议,标的原股东及实控人黄新需向公司履行业绩补偿,但纷争也由此开始。2021年,公司收到通知,协议补偿方认为标的未完成业绩承诺是因疫情以及相关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影响,由此向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请求,包括无义务支付业绩补偿款、要求公司支付股权转让款尾款等。
对此,公司做出反请求,包括承诺方向公司赔偿业绩补偿款8000万元,并支付相关资金占用费等。2022年,仲裁委作出裁决,黄新及相关企业连带向公司赔偿业绩补偿款4000万元,以及相关的资金占用费。
截至2024年,公司商誉余额5.24亿元,其中威尔逊与和一医疗合计3.35亿元。资本运作受挫之际,公司的基本盘也有所变化。
2024年,公司彩超、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等业务收入分别为11.83亿元、7.95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26%、6.44%。两大核心业务的连续三年增长趋势结束。
趋势转变的外部因素,在于宏观层面。报告期内,国内医疗机构终端的医疗设备招采活动减少,超声和内镜品类的招标总额下降。近年来的反腐风暴,加速医疗行业的合规整顿,医院在招采流程上更加严谨规范。
但下游需求减弱的情况里,公司的市场力度在加大。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5.73亿元,同比增长17.32%,费用率达28.45%。其中,市场推广费0.9亿元,同比增长40.6%。销售人员1029人,同比增加161人。
对此,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看好终端采购的复苏,“销售人员将密切关注各地的项目动态,争取获得更多份额”。
需要指出,采购需求未完全复苏前,公司也在承压渠道的去库存。2024年,公司库存5919台,同比增长10.18%;存货中的库存商品余额3.0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0.69亿元。
决战产品力
医疗设备的市场,向来是大鱼大水的特质。大水是庞大的医疗机构采购需求;大鱼是因技术门槛较高,竞争的同行均为巨人,海外厂家有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医疗,以及日资三家,国内有迈瑞医疗和公司。
医械数据云数据显示,2024年2月迈瑞医疗的超声影像诊断设备占市场中标总额的23.55%,处于行业第二,公司以3.13%的份额处于第六。
与行业巨无霸竞争,产品力是决定终端机构采购至关重要的标准,而产品力是各家通过持续研发投入的结果。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4.73亿元,同比增长23.08%,费用率达23.48%。同期,技术人员841人,同比增加119人。
业绩说明会上,公司公开表示聚焦超声、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产品和心血管介入产品,“争取每条线都能做到国内至少前三名的水平”。
其中,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是公司新进入的领域。该两个领域也有深耕多年的赛道龙头,包括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
公司切入的方式,仍以自身技术优势为突破点,如在微创外科业务的摄像系统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心血管介入方面,公司研发的血管内超声导管在省际联盟集中采购项目中高于行业同类产品的价格成功中选。
而谈及集采战略时,公司披露县域与城市医院的比例大概是3:7。县域集采给中低端产品的毛利率持续带来压力,因此“公司必须往高端化、专科化、多产品线战略发展,这些都需要长期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做支撑才能实现”。(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