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价值”的本质:对“内在价值”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来源:雪球 作者:静逸投资 2025-05-07 10:02: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价值”的本质:对“内在价值”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价值”的本质:对“内在价值”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原创 静逸投资 静逸投资 2025年04月11日 11:26 上海

一个爱马仕铂金包,用起来和几百块钱的包没太大差别,却需要15万元以上,而且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

一块劳力士的机械手表,在电子时代,功能价值接近于零,与Apple watch完全无法比拟,但价格超过10万元,二手市场还有不小溢价。

人民币或美元,本身只是一张纸而已,只要你拥有足够多,就可以换取别人辛苦劳动提供的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更令人惊奇的是,比特币只是数字代码,没有任何权威机构的背书,一枚比特币却价格一度超过10万美元。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看起来无用的事物,却拥有如此大的“价值”?“价值”究竟来源于什么地方?

所谓“价值投资”,即“把资金投向价值”,这个“价值”是指企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企业未来所有现金流的折现值。那么进一步追问,企业的现金流又来自何处?来自于利润。利润又来自何处?利润来自于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那么“价值”究竟又是什么?“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企业单方面创造的,还是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巴菲特、芒格等投资大师,都没有系统阐述过“价值”本质的问题。高瓴资本的张磊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做《价值》,他在书中写道:“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但全书并没有解释“价值”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解释“价值获取”的问题,毕竟企业创造价值不代表能获取价值。

的确,仅仅对“现金流折现原理”认知足够深,对投资来说似乎已经足够。但通过对“价值”本质的深入系统性理解,我们对投资和商业的洞察将更加深刻。

企业的现金流,或早于,或晚于,但最终来源于利润。利润就是卖东西的价格减去成本。假设一杯瑞幸咖啡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费用)10元,卖15元,利润就是5元。

消费者这边也有收获。他们感受到的价值可能比付出的价格高,这个差额叫“消费者剩余”。还是那杯咖啡,如果消费者觉得它值20元,但只花了15元买到,那5元就是他们的“剩余”。

消费者愿意购买一件商品,是因为他能从这件商品中获得“效用”。效用(Utility)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满足程度。消费者能从一件商品中获得效用,是因为这件商品对他来说有“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例如一件衣服能保暖,一辆车能通行,一场脱口秀能带来快乐。

价格是怎么定的呢?它介于成本和价值之间,是公司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公司想多赚,消费者想少花,最后在市场上博弈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

最终消费者对产品评估的价值以及支付的价格,还需要拆分给产业链上所有的公司,直至提供最基本的矿产、能源、土地的公司。所以,如果公司生产的产品,不是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公司还要面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即使最终产品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并在与最终消费者的博弈中占据了可观利润,也并不一定让产业链上所有公司都同等收益。

公司通过生产产品,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二者共同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被分成了两部分:公司拿走利润(可能为零或者负),消费者拿走剩余。公司的现金流其实是从它创造的价值里分来的一部分。企业能获取多大比例的价值,这是上篇文章《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探讨的问题。

价值的创造和来源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经济学中有两个经典的理论: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这一理论主要由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发展而来,特别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的贡献最大。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劳动。无论是物理产品还是服务,其价值都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创造的。自然资源本身不具有价值,只有通过劳动的改造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

在劳动价值论中,商品的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以正常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如果某种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也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交换价值”,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用多少其他商品来交换,即商品的市场价格或其相对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不是由商品的物理属性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决定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等于“商品”,自然界中的物品(如阳光、空气)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能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因此它们没有交换价值。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交换价值最终由生产它们的劳动量决定。有了货币之后,也就是说,价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主观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由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决定。价值不是商品本身固有的,而是个人对其效用的评估结果。这一理论是边际效用革命的核心,被新古典经济学家如卡尔·门格尔、威廉·杰文斯和莱昂·瓦尔拉斯等发展和推广。

商品的价值由个人的主观评估决定,由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而非生产成本。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人的基因进化决定了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主观价值论认为,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边际效用上升,价格上升。

例如,一瓶水在沙漠中的价值远高于在城市的价值,即使其生产所需的劳动是相同的。这是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的。我们愿意为沙漠中的第一瓶水付出所有身家,第十瓶水可能就价值有限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主观价值论对很多经济现象更具解释力,所以主观价值论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也就不奇怪了。

综合上述经济学理论和对现实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可以总结“价值” 的本质:价值是在客观产品的基础上,被消费者主观赋予的。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产品和服务对人类的使用价值,由人主观赋予。根据这一结论,并结合现实商业现象,我们可以作出一系列推导和观察:

价值的主观性,决定了很多商品的价值超越了纯功能性的使用价值。爱马仕的包除了装东西也干不了别的,劳力士的表不能计步数也不能测心率,为什么还卖那么贵?为什么苹果手表对瑞士中低端机械表打击很大,高端机械表反而活得更好了?

爱马仕和劳力士等奢侈品的消费者,买的不是一个包或者计时器,而是背后的社交情感价值,包括对自我身份、财富、地位、品味的彰显价值等。就是说,LV 的包不是因为“能装东西”而卖得贵,而是因为它象征了身份、财富、地位。

老铺黄金的原材料和周大福、老凤祥一样都是黄金,但老铺黄金的平均单克售价却要高出许多。尽管价格更贵,老铺黄金的门店却经常排起长队,生意火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铺黄金不仅设计更精美、更有文化感,工艺也更加细致,而且门店还能提供媲美顶级奢侈品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获得了一种特别的情感满足感和社交价值。这种特殊价值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黄金饰品仅按原材料定价的方式。

具体来说,老铺黄金的金饰价格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是黄金材料本身的价值;第二是设计和工艺带来的审美价值;第三则是购买和佩戴过程中带来的精神与情感上的满足感。第三种价值也是许多奢侈品牌所共有的特质。即使像周大福传承系列也能做出类似品质的金饰,但整体购物体验没有达到相同的高度,因此无法给顾客带来那种独特的情感价值,自然也难以获得更高的溢价空间。

当然,价值的主观性,不代表背后完全无客观性。不是所有商品都能成为奢侈品,需要满足稀缺性、独特性、故事性、历史感、传承性、高价格等各种因素。例如,Apple Watch一开始想定位奢侈品就失败了,消费者主观上不太认可这种每年更新、容易过时的电子产品成为奢侈品,通过重新定位运动健康等功能性价值,Apple Watch取得了成功。

价值的主观性,决定着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可以完全不同。不同的人因为需求、兴趣、经历、文化、经济状况、情感、朋友、其他消费者的态度等因素,会对同一样东西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对于榴莲或香菜这些食物,有人趋之若鹜,有人却避之不及。一瓶高端白酒,对嗜酒如命的人来说,是琼浆玉液;对厌恶白酒的人来说,喝酒是一种惩罚,或者对部分年轻人来说,喝酒一种服从性测试。香港作家亦舒的小说《曼陀罗》中有句经典的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中,有句谚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吾之美食,汝之鸩毒),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盲盒、谷子、二次元近年来不断兴起,对很多年轻人可谓是精神刚需。饭都可以少吃,但情绪价值必须满足。在年长的人看来完全无法理解,觉得这些只是塑料玩具,为什么有人愿意花这么多钱。

对游戏玩家来说,游戏皮肤是个性和品味的象征,他们愿意花几千块买稀有皮肤,比如《英雄联盟》或《王者荣耀》里的限定款。非玩家觉得皮肤只是虚拟物品,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完全是浪费钱。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花钱买皮肤是“不务正业”,甚至是被骗了。

对爱猫爱狗人士,他们愿意花几万块给宠物买高端猫粮、进口猫砂、宠物保险。对农村老人来说,猫狗只是用来看家或抓老鼠,根本不理解“宠物经济”。

同样的,年轻人也不理解中老年人的一些消费需求,例如对“保健品”的执着。很多老年人愿意花几千甚至上万元购买各种保健产品,声称能抗衰老、防疾病、延年益寿。年轻人却觉得,这些产品大多是“智商税”,营养价值还不如多吃几顿健康餐。老年人还热衷于购买名目繁多的养生仪器,比如按摩椅、足浴盆、理疗仪等,认为这些仪器能带来健康和舒适,但年轻人却觉得只不过是商家的营销噱头,根本没那么神奇。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特别喜欢购买书画、玉石、文玩核桃等“收藏品”,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研究、收藏,年轻人却觉得这些东西缺乏实际用途,不明白为什么长辈愿意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去追求所谓的“收藏价值”。

究其根本,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特定的精神需求和情绪消费习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价值”和“快乐”的理解本来就不同。年轻人热爱盲盒、游戏皮肤和宠物经济,中老年人迷恋保健品和收藏品,背后逻辑其实相同:花钱购买精神愉悦和情绪满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价值的主观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别人的偏好,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凡是自己看不懂的,都是不合理的或者注定失败的。当然,这种“包容”也不代表任何行为都是合理的,都是有长期逻辑的。世界上很多事物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和价值观的不同。有些事物则的确有是非对错,有些事物则容易消亡,需要具体甄别。

价值的主观性,也意味着“群体性主观共识”能够不依赖事物本身的实际价值,就能直接赋予其很高的价值。《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通过对人类历史解读,揭示了人类构建虚构概念、形成社会共识的能力在塑造文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赫拉利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的物种发展成主宰地球的力量,核心原因在于创造和传播虚构现实的能力。虚构现实指的是不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观念和概念,例如神话、宗教、国家、货币以及法律。这些虚构的概念通过语言的传播得以形成,并成为人类大规模合作的基础。

价值本身是主观的,比特币、纸币、黄金、钻石、房子、茅台的价值本质上都是来自于主观的“共识”。也就是说,社会大多数人对一种事物价值的共同的主观上的承认,就能赋予这种事物价值。

近年来,黄金价格不断创新高,截至最新日期,国际黄金价格已接近3100美元每盎司。黄金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金属,具有稀缺性、美观性和稳定性。然而,这些物理特性并不足以使黄金成为财富的象征。诸如铁矿、石油、铝等资源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远高于黄金,但其价格却远低于黄金。这说明,黄金的价值不是主要由其实用性决定的。黄金的真正价值来源于人类社会对其的集体认同,这种认同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黄金之所以能形成群体认同,跟这种物质本身的客观特性有关:黄金本身具有稀缺性,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开采成本较高,并且拥有太阳一般闪亮的光泽,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一种珍贵的资产。黄金不易氧化,易于分割、便于保存且难以伪造,所以在人类社会进入贸易和分工时代后,黄金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自古以来,各大文明都认可黄金的价值,古埃及、古中国、古欧洲的王室、贵族都将黄金视为财富的象征。这种长期共识延续至今,与纸币不同,黄金不依赖任何政府或经济体的信用,能够在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购买力,因此依然被认为是一种避险资产。

对于比特币,争议很大。巴菲特、芒格、JP Morgan CEO 杰米·戴蒙等都是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而马斯克的特斯拉却直接购买比特币并获得不少投资收益,特朗普还要为美国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我们可以从价值来源的视角重新审视。

比特币真正的价值在于当前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条件下人们形成的“共识”。在没有中央权威背书的情况下,依靠算法和代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信任体系。任何一个个体对其不信任都不影响其他所有人对其信任的“共识”。只要这种集体共识和信任存在,比特币就是有价值的,突破10万美元一枚并不奇怪。除非所有参与交易的人在某一刻同时对其不信任,那么比特币的价值就会瞬间归零。

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值存在一定合理性,货币价值的存在未必一定需要主权国家信用的背书,有群体共识即可。其实法币背后的主权国家信用,其实也是一种群体共识罢了。

再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例。中国大城市的房产价格如此之高,并非只是居住价值很高。房产绑定着教育机会等一系列权利。在中国,拥有房产还被视为稳定和安全的象征,这进一步巩固了房产的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房产逐渐成为社会身份与成功的象征,有没有在大城市买房是一件涉及到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事情。这种共识被社会舆论、教育、媒体和政策不断强化,大多数人都被打上了“思想钢印”。持续20多年的上涨还强化了“房价永远上涨”这种房子投资价值的共识。

建立在群体共识之上价值,需要关注共识的稳定性。在原始部落,贝壳也曾经作为一种一般等价物的共识,但后面被贵金属取代了。事情从来如此,也不代表今后还能一直正确,我们须高度警惕归纳法的谬误。

价值是在客观产品的基础上,被消费者主观赋予的。绝大部分产品的价值同时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但不同产品价值成分中主观和客观的比例有所不同

苹果、特斯拉的价值构成,与茅台、劳力士的价值构成就有很大不同。苹果和特斯拉的价值中有主观的成分:苹果手机有一定的身份彰显属性。特斯拉也不仅是汽车,也是未来技术、环保意识的象征,也有不少用户崇拜马斯克上火星的钢铁侠精神(当然反感的也很多)。

但二者的价值中,还是客观功能性价值占比更高。苹果是一款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消费电子产品,其核心价值是其硬件、操作系统、生态系统的整合。苹果手机的使用价值是实际的,可以直接满足通讯、娱乐、办公等多方面的需求,虽然它也有品牌象征的因素,但它的核心依然是功能性和用户体验。人们购买特斯拉,更看重的还是加速性能、三电技术、安全性、软件更新、自动驾驶等等,特斯拉的价格、毛利率和净利润也只是普通制造业的水平。很多国人对比亚迪、华为、小米的产品充满了民族自豪感,这是主观上的价值,但客观上的产品力和功能价值依然占据绝大部分。

茅台、劳力士的价值构成中,主观因素占比就更大。关于茅台的价值,很多投资者认为关键原因是茅台“好喝”、不上头等物理因素。这些因素固然存在,但并不那么重要,况且“好喝”这种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人的心理因素本身也会影响味觉,仅仅因为贵可能就会觉得好喝,值得珍惜。茅台的价值中的主要部分同样来自于群体共识,茅台公司通过文化故事、稀缺性、关键人物的背书等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高端品牌的认同。在中国,茅台被视为高端商务场合、政商宴请和重大礼节中的“标配”,喝茅台不仅仅是喝酒,而是象征身份、地位和社交资源。劳力士的价值,机械表在当下的功能性价值已经接近于零,本质上是一种佩戴在手腕上的彰显性奢侈品。

我们在前面文章中举的例子,以消费品为主。个体消费者的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to B的产品价值一般来说是更为客观的。但在整个经济体中,to B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to C,所以依然无法避免价值的主观性。聪明的to B企业,会利用to C的影响来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例如,福耀玻璃为特斯拉等整车制造厂提供汽车玻璃,看起来只有纯功能因素,但依然受到消费者主观偏好的影响,比如是否偏好全景大天窗、HUD、带摄像头的ADAS、平齐式无边框夹层钢化玻璃及镀膜隔热玻璃等等,消费者的偏好最终会通过汽车制造商反馈给福耀玻璃。

英特尔的PC芯片,通过大量的广告,向消费者植入了intel inside的理念,促使消费者的偏好传导至B端,促进了B端的销售。

又如戈尔公司(Gore)生产的Gore-Tex防水透气面料,本质上也属于提供给服装品牌厂商的to B产品。但它在市场上频繁强调自己面料的特殊科技优势,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强烈的认知,让消费者主动要求品牌厂商在服装中使用Gore-Tex面料,从而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销售。

同样的逻辑还体现在索尼的相机传感器上。索尼向智能手机厂商提供图像传感器芯片,本质是to B业务,但索尼通过在终端消费者层面的技术品牌推广,让消费者形成了“索尼传感器拍照更清晰、色彩更好”的认知,进而促使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主动偏好搭载索尼传感器的品牌,倒逼手机厂商选择索尼产品。

因此,即使产品并不是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影响终端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将这种影响逐级向上传导到产业链上游,最终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和利润空间。这种策略本质上是通过品牌与用户之间建立强关联,把终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转化为产业链上更高的话语权和利润空间。

因为价值本身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仅依赖于消费者自身因素,还可以被外界操纵。很自然,商家为了提升商品的价值,会想方设法影响我们对商品价值的主观评估。定位理论认为“认知大于事实”,人们往往基于认知(而非客观事实)做决策,因此商家更关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或功能。

农夫山泉希望我们认为他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只有喝天然水才是健康的。云南白药希望我们相信它的牙膏是高端的草本配方,有超越其他产品的医学功效。东阿阿胶希望我们相信他们的独特配方能补气补血,让人面色红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是较真的理科生思维,只从纯物理化学功能角度思考产品,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消费行为,当然这种消费行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可见,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主观评估并非一定是理性的,甚至大部分情况下是非理性的。例如,一种产品仅仅因为畅销,需要排队获得,就能大幅提升产品的主观价值,增加很大需求。行为经济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偏差、情感因素、社会影响等因素,说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这会影响市场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值。

经过对各种消费品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为消费者提供主观精神性价值的公司,比提供纯功能性价值的公司,往往更具商业价值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最近一次访谈中说:“我们认为消费就是在解决两件事:一个是满足感、一个是存在感。最近几年我们发现存在感的商业价值大过于满足感。换言之,我们其实是想做更多关于存在感的事情。”

消费的两大核心需求:满足感(Satisfaction),就是消费者通过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比如吃饱饭、穿衣保暖、提高生活便利性等。存在感(Sense of Presence/Identity),则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来强化自我认同、社交地位、个性表达或归属感,比如买奢侈品、收藏盲盒、玩潮玩、打卡网红餐厅等。

满足感属于功能性需求,而存在感更多是情感性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趋向于追求存在感,而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即使经济下行期,很多消费者也把精神需求看得更重要。当前萎靡不振的消费环境中,不少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反而能逆势增长,可见一斑。

《庄子·逍遥游》中有句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鹪鹩)在森林中筑巢,只需一根树枝即可满足栖身之需。田鼠(偃鼠)在河边饮水,喝饱肚子便足够。庄子则通过比喻说明:万物的物质需求本质上是有限的,即使资源看似丰富,个体真正所需的也不过是自然赋予的极小部分。其实,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是极其有限的,我们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在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外。

从商业角度,存在感为何比满足感更具商业价值?

第一,更强的品牌溢价能力或“提价权”。满足感型消费(如吃饭、衣物)往往是低附加值的,而强调存在感的产品(如奢侈品、潮玩、联名款)能通过塑造独特价值大幅溢价。例如,同样是鞋子,Nike 的普通运动鞋几百块,而限量版 Air Jordan 可以炒到上万元。其核心价值在于“身份象征”而非实用功能。

第二,更高的消费粘性和复购率。存在感驱动的消费更容易形成社群认同感,让消费者产生长期依赖。例如,头部潮玩品牌不是让消费者单纯买玩具,而是通过“收集”+“社交认同”来增强存在感,从而让人持续消费。

第三,可通过制造稀缺性,放大市场价值。存在感消费往往依赖“稀缺感”,让消费者觉得“拥有它能让我与众不同”。例如,奢侈品牌限量款、独家联名款,哪怕只是换个颜色、增加一个品牌 logo,都能卖得更贵,核心逻辑就是制造存在感价值。

不仅仅是茅台、爱马仕这类主观价值占主导的产品,即使是传统线下超市这种日薄西山、竞争惨烈的行业,都可能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创造出更大价值。胖东来为何能成为人山人海的5A级景区,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朝拜,就是因为它在缺乏信任和人文关怀的时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综上,投资那些既能大幅“创造价值”,又能大比例“获取价值”的优质公司,是运用投资第一原理的关键。通过对“价值”本质和来源的进一步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价值、甄别价值和把握价值。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阿阿胶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