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坑”是价值洼地、还是估值陷阱?

来源:万点研究 2025-05-09 10:50: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平安银行零售转型的“坑”是价值洼地、还是估值陷阱?)

文/阿甘

编辑/渔夫

来源/万点研究


2025年开年,平安银行业绩依旧没有渡过“水逆”期。

4月18日晚间,平安银行披露2025年一季报,该行实现营收337.09亿元,同比下降13.1%,实现净利润140.96亿元,同比下降5.6%。对比2024年年报数据,其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0.93%,净利润同比下降4.19%。由此可见,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该行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降幅较2024年全年均有所扩大。

自2012年6月平安银行吸收合并深发展以来,这是其首次在一季度出现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降局面。通常情况下,由于信贷投放的季节性规律,银行业往往会在一季度迎来业绩的“开门红”。然而,平安银行此次却遭遇了业绩“开门黑”。业绩难言“平安”的背后,如何止住下滑颓势,成为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

零售持续缩表,营收连续九个季度增长放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安业绩降速问题由来已久。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单季营收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后连续9个季度面临营收负增长压力。各期财报对应营收降幅分别为-2.4%、-3.71%、-7.69%、-8.45%、-14.03%、-12.95%、-12.58%、-10.93%、-13.05%。2023年一季度,平安银行营收为450.98亿。仅仅2年时间,平安银行一季度营收便缩水超百亿元。

对于银行业而言,营收的增长反映了银行业务的扩张和收入来源的增加,净利润可以调节,但营收没法调节。因此营收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一家银行的基本面真实情况。

进一步分析而言,作为银行业利润的储水池,银行可以通过调节拨备覆盖率“水位”来实现利润的增长与放缓。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平安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89.10%。到了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36.53%,三年的时间平安银行利润蓄水池“水位”下降了52.57%。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11.19%。已经降到了业内平均水平线之后,未来平安银行利润调整的空间在不断缩小。

望着一季度财务报表里的诸多“负增长”。市场更为担忧的还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问题。平安银行自2022年零售业务突破千亿营收后,2023年与2024年平安持续缩量零售业务贷款。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收入为712.55亿元,同比下滑25.9%,零售业务净利润仅为2.89亿元,同比暴跌94.8%,净利润占比从2023年的11.9%骤降至0.6%。个人贷款余额持续下降,信用卡、消费贷和经营贷规模均呈现负增长。

进入2025年一季度,平安零售金融业务转型依旧难言结束。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17,290.4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2%。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增长4.1%,除房贷余额增长之下,信用卡贷款余额、消费性贷款余额、经营性贷款余额分别较2023年末下降7.9%、3.2%、0.3%。

拉长周期来看,2024年,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消费性贷款余额、经营性贷款余额,分别同比下降15.39%、12.95%、13.56%。

2020年开始随着平安银行持续加码零售金融业务,平安在银行业内也有“零售之王”的美誉,可惜好景不长。随着该行个人金融风险不断清出,2022年开始,平安银行遭遇了个人贷款余额三连降,2025年个人贷款余额能否见底,将是决定平安银行业绩增速与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

分析平安银行一季度贷款利率后不难发现,2025年一季度,该行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5.17%,较去年同期下降87个基点。相比之下,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3.20%,较去年同期下降59个基点。

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降幅大于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除了受房贷下调的影响,在零售贷款新增客户方面,平安银行更加关注信誉良好的消费群体,想要吸引优质客户,银行就需要拿出更优惠利率才行。

除了零售业务持续承压之外,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总资产为57778.56亿,同比微增0.85%。贷款总额33362.65亿元,同比下降1.81%。总资产同比增幅不足1%,也意味着除了面临零售持续缩表之外,平安银行整体规模扩张也陷入了停滞的状态。

此外,贷款总额同比下降,也说明平安银行除了零售业务之外,该行整体信贷投放趋于谨慎。信贷投入谨慎的情况下,非息收入成为托起该行业绩的关键。

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非息收入为43.28亿元,同比下降32.7%。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65.93亿元,同比下降8.1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降幅小于非息收入降幅,说明平安银行投资收益表现差强人意。一季度报显示,平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去年同期的15.72亿元降至-30.8亿元。该行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降主要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较高的银行受到冲击更为明显。

股价持续低迷,低估是蜜糖还是砒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利息业务与非息业务双双疲软背景下,何时走出底部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重要问题。对此,平安高层也早已给市场打过“预防针”。2024年平安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行长冀光恒表示,在逆周期阶段,需要有三到五年的定力才能走出困境。

平安银行高层这段讲话也充分诠释了,银行业“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行业特性。如何理解利润前置、风险后置这句话?就是贷款客户经营良好景气周期下,银行能够按期收回利息。相反,当贷款客户资产质量不好,银行不但挣不到利息,还会亏了更重要的本金。

因此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而言,消耗不良压力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良贷款方面,2025年一季度,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06%,与上年末持平。该行核销不良贷款170.65亿元,计提贷款减值90.73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没有明显改善,不良压力仍将持续。

资本市场短期是信心“投票器”,长期是价值“称重器”。平安银行短期阵痛与长期转型难以平衡背景下,该行股价表现也显得不尽如人意。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29日,平安银行年内跌幅为-6.15%,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39位,股价表现仅好于郑州银行与瑞丰银行。10.98元收盘价,较2021年23.68元历史复权高点已腰斩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4月25日—4月28日,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股价齐齐创出历史新高。国有四大行股价持续创出新高的背景下,股价持续低迷的平安银行,成为一块显眼的“价值洼地”。

Wind数据显示,随着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披露落地,平安银行以3.85倍的动态市盈率位列42家上市银行的41位。熟悉股票投资的朋友都知道,市盈率是衡量一家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市盈率越低往往意味着企业的盈利回报水平越高,公司的股价越有价值。

2024年以来,银行板块的持续上涨也催生了A股市场“低市盈率”战法。核心在于买入低市盈率的股票,拒绝高市盈率股票。对此,万点君也需要向大家普及一下低市盈率陷阱这一概念。

低估值陷阱也被称为是价值陷阱,市盈率虽然是衡量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是决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唯一指标。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行业地位、财务状况、分红情况、业绩成长性等多维度去分析。

以平安银行为例,随着2025年一季度业绩披露,平安银行动态市盈率上涨至4.89倍,排在42家上市银行的39位。未来若是该行业绩发生进一步变化,则该行的动态市盈率会面临进一步上升。

2025年一季报显示,平安银行的股东总数从2024年12月末的48.62万户反弹到50.43万户,单季度增加近2万户。以北上资金为代表的港交所总持股数降至6.5811亿股,相比2024年末减持了8876.707万股。持股数创下201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除外资大幅减持之外,华泰柏瑞沪深300指数交易基金、易方达沪深300指数基金、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嘉实沪深300指数基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持,减持规模在200万股-900万股之间。

看到这里很多投资者都会明白,对于业绩处于下滑周期的企业而言,低估值往往可能不是诱人的“蜜糖”,也是让你本金受损的砒霜。

2024年罚单规模突破8000万,合规经营迎大考

梳理完业绩与估值问题之后,内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企业预警通显示,2024年平安银行因违规行为被累计罚款超过8100万元,涉及公司治理、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多个领域。巨额罚单犹如重锤,敲响了其风控管理防线的警钟,也暴露出该行内控方面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14日,平安银行因五项违规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其中,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

五项违规具体来看: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包括:个别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职,同一股东实质提名董事超比例,部分岗位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未按监管规定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等。

二、信贷业务方面。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用途不合规,授信责任认定后问责不到位等。

三、同业业务方面。包括:违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分支机构承担非标投资信用风险,通过同业投资掩盖资产损失、延缓风险暴露、提供土地储备融资,违规垫付某产品赎回资金,同业非标投资业务未计足风险加权资产,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等。

四、理财业务方面。包括: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未计提风险加权资产,代客理财资金用于本行自营业务,理财产品相互交易,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理财投资“名股实债”类资产未计入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统计,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质是“假结构”等。

五、其他方面。包括: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于贷款资金,未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

这场代价高昂的监管处罚,既是对平安银行的一次严厉警示,也为整个银行业敲响警钟。金融企业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必须筑牢风控防线。唯有在规模与质量、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巨额罚单的覆辙。

除此之外,平安银行2024年内单笔罚单金额在百万以上罚单高达8起。罚单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违规、理财业务违规、投资业务违规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月5日到11日,仅仅6天时间内,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行、苏州分行、资金运营中心、上海分行,分别因贷款三查未尽职与违反理财产品销售规定,被相关部分罚款270万元、160万元、180万元、174.60万元。福州分行与苏州分行相关责任人一人被警告、二人被罚款。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信贷与理财业务频繁违规,这一现象深刻凸显了其激进扩张策略与薄弱风控体系之间的尖锐矛盾。若是银行长期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忽视了风险的有效管控,将会面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问题,对银行自身的稳健发展埋下了隐患,充分印证了其重规模轻质量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进入2025年平安银行面临的内控压力依然不减,企业预警通显示,截至4月29日,平安银行年内累计罚单金额达469.44万元。

其中,3月12日,平安银行因并购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理财业务投资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金融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300万元。

万点研究认为,信任是金融行业的基石,是金融机构声誉和品牌价值的核心。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平安银行想要赢得更多的信任。只有坚守诚信,规范经营行为,才能积累良好声誉,提升品牌价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型AB面:长路漫漫,亦灿灿

A面是困难和挑战,B面则是机遇和增长。

虽然零售业务持续承压,但是在财富管理方面,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25年3月末,平安银行财富客户数量达到147.6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其中私行客户29.8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私行客户AUM余额达到19,911.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8%。

高净值客户稳步增长下,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达到12.08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代理个人保险收入同比增长38.7%,代理个人理财收入同比增长16.4%,代理个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5.7%。这些数据表明,平安银行在私行财富领域正稳步前行,高质量转型成效显著。

3月28日,国际权威财经杂志《欧洲货币》公布了2025年“中国私人银行”大奖评选结果,凭借在业内率先推出的一站式慈善规划服务并落地多项成果,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荣获“最佳公益慈善咨询服务奖”。

银行业高质量转型的核心在于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医疗养老生态圈,平安银行逐步丰富“保险+服务”产品,为客户打造更具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策略,不仅增强了客户粘性,也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2023年下半年,平安银行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零售金融模块由零售业务管理部、基础零售部、私行财富部、私行财富创新部、零售信贷部、综合金融拓展部、零售管理服务部共同构成。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私行业务能否从影响平安零售转型的积极因素转变为决定性因素,岁月不言,却能见证所有努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