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来源:雪豹财经社 2025-05-12 12:06:2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理想汽车的幸与不幸)

01

5月8日,理想汽车L系列智能焕新版发布;9日,焕新版的全系车型就正式开启了全国交付,实现了“发布即交付”的节奏。

发新车,就不免联想到销量。

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去年是50万辆。有一种观点是,理想今年要多卖20万辆车,这个目标将异常艰难。原因在于,理想规划的新车型仅有下半年才发布的i8和i6,其他均为改款焕新。冲量的主力,还是在L系列上。而L系列的竞争力正在逐渐被瓦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短期视角或许没错。但今年能不能到70万辆,从投资视角看,并不是关键问题。对理想的成长,可以按3年达成70万辆销量进行底线估值。

为什么2027年达成70万销量是一个底线估值?这里涉及由股价、预期PE、车辆销售均价、净利润率等多个基本面指标搭建的评估模型,不在本篇文章展开。

简单说我的结论:只要理想汽车能在2027年达成70万辆的年销量,仍是一家颇具成长性的公司。

为什么仅仅评估2025年的理想销量是不够的?因为忽略了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底层趋势。

燃油车会尝试跟上新能源车的进化,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百岁老人,大概率很难和一个年轻小伙子比跑步速度。老人主观上可以有这个意愿,客观上也可以作出努力(堆配置等),但底层限制(动力的传动形式、电子元气件的分布架构等),决定了它会在这场比赛里被逐渐甩开。

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4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是52.3%。这个趋势,在以月为单位的短期内,会有所反复,燃油车的抵抗会极其激烈,毕竟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但在以年为单位的中长期,暂时看不到逆转的可能性。

02

对理想销量的评估周期,可以拉长到3年。从3年的视角看,理想的销量估计会是多少呢?用一个比较保守的方法来估算,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2024年新能源车在乘用车销量中的渗透率47.6%,过去3年年均提升约10pt。2025年及之后,预计燃油车的抵抗会相当激烈,替代进度会放缓,但不会停止。按年提升约5pt,2027年新能源车的新车渗透率来到60%+,看起来是较保守的估计。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历史数据,新能源车中20万以上价格的车型,销量占比在35%至45%之间,估算时取低值35%,并假设价位区间的偏好在未来3年相对稳定(不稳定也没事,因为我们是取低值估算的,预留了缓冲空间)。

在2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中,理想的2024年份额约13%,假设第一梯队智驾加成及份额向Top 5聚集的效应影响下,2027年的份额提升到15%,增加2pt,似乎也是比较保守的。

去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中,理想提到了2025年是公司的“海外元年”,这一点在我们的估算中没有考虑。原因很简单:没有依据来评估海外在3年内会贡献多少销量,所以把它当成一个会有正贡献、但力度未知的“X因素”就可以了,作为底线估算的又一个保底因素。即便现在的底线估算,仍然不够“底”,也还有海外销量补救一下。

结论就是:理想在智驾、新车型加持下,只需要保持竞争力不显著下滑,就大概率能跟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大趋势,在3年内实现超过70万辆的年销量。

03

整体而言,理想处于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赛道。

幸运的是,理想处于一个蓬勃的行业。新能源车赛道正处于技术爆发初期,在逐步取代燃油车的轨道上迈进。理想身处其中,已经依靠“聚焦增程式家庭SUV”跑出预赛区,拿到决赛资格,接下来只要跟上大势,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它的不幸之处也是明显的:这个赛道太卷了。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筛选压力下,大家拥有同样强劲的上下游供应链,理想并没有什么可以保证领先地位的强大壁垒。或者说,理想在努力挖深它的护城河,但目前为止,远不够深。

和产业链企业的协同研发是护城河吗?肯定不是,同等体量的同行花个两三年,大概率也可以做到(包括理想经常拿出来讲的空气悬架)。

智驾是护城河吗?对于中小同行可能是(数据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对同等体量的同行,大概率不是。智驾会拉大它和中小车企的差距,会帮助它更好地击败燃油车,会给它带来更高的毛利,但很难说,是其他车企(尤其是类似体量同行)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套娃设计的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毛利,算护城河吗?也不是。套娃策略的风险和收益一样大,它意味着理想的新车型容错率,比其他车企要小得多。

目前为止,理想并没有足够深的护城河。中国的新能源车赛道太卷了,形成了所谓的“红皇后效应”:理想需要跑得足够快,才能停留在原地。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讲述过一个寓言故事:红皇后告诉爱丽丝“必须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1973年,生物学家范·瓦伦将这一隐喻引入进化论,提出物种必须持续进化以应对环境变化,否则将面临灭绝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红皇后效应”。它揭示了竞争与进化的动态关系,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

04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能给外界一些信心的,是理想在产品端体现出来的持续的洞察力,以及创始人的焦点思维、纠错能力。

理想有一位创业节奏感极好的创始人,他虽然也有不少缺点,但作为创始人,他有两个远超常人的优点:

很清楚在什么阶段,不要做什么。创业资源有限,不知道放弃的结果,只能是多线铺开,多线平庸。从启动阶段在智驾上的谨慎投入、只聚焦国内市场,到贯彻始终的不做20万以下车型、只做家庭SUV,李想对于阶段重点的节奏把握和贯彻,是极为出色的。

务实的纠错能力,从不为了证明自己,坚持错误结论。一位如此成功的创始人,能做到这一点极为难得。这从应对华为M系列对理想ONE的突袭和Mega失利后的快速调整,都能看出来,李想敢于承认自己错了,并且真的会改。

新能源车的智能进化,尤其是基于大模型的L3级别智驾,是这一波AI革命的直接产物。经过百余年发展,燃油车在关键技术进化上已经在挤牙膏,新能源车却正处在这一轮技术爆发的起点。还在起点,就已经把燃油车百年沉淀的技术门槛弯道超车了。

一家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手机公司(小米),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搞出了一辆性能追平顶级跑车的平替,从传统燃油车阵营的视角来看简直离谱,但现实就是这么发生了。

一家创业十来年的公司(理想),从0到1带火了一项曾被认为是“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技术,搞出了一个主打“移动的家”概念的豪华SUV平替车型,每年有50万辆销量,这同样不可思议,但也发生了。

能预见到的,大概率会发生的情况是,新能源汽车公司还会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筛选和奖励机制下,继续快速进化。

乐见其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作者:玄介卿,36氪经授权发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