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器人投资的几个方向)
方向一:找确定性
这里指的确定性,包括了几个方面,一是目前阶段机器人必须用到的价值量大的零部件;二是能够100%绑定下游主机厂的,尤其是特斯拉;三是业绩的确定性,业绩好,估值合适,向机器人业务拓展。
1、价值量大:
1)电机:价值量占比12.9%,作为人形机器人最重要的末端执行器,灵巧手需满足各类柔性制造需求,因而其对电机的精度、稳定、体积等要求较高,考虑到成本,无框力矩电机可能替代部分的空心杯电机。
2)丝杠:价值量占比约为11.9%,目前加工工艺还未完全收敛,技术路线仍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最大问题是加工时间太长,30-60分钟一根,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大规模缩短加工周期是行业痛点之一。
3)精密减速器:价值量占比11.3%,主要使用行星和谐波减速器。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Gen-2为例,其全身共使用了14个谐波减速器和12个行星减速器。
从零部件角度,传感器的价值量占比达到了8.2%,其他价值量相对较小。
2、绑定下游主机厂,尤其是T链:
比如浙江荣泰、肇民科技,这类型公司主打的是一个确定性,Optimus的量产,这类公司大概率要走趋势,找到好时机这类型的标的大概率不会亏钱。另外,绑定国内主机厂,包括华为、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业绩确定的国内机器人:
总体来讲,国内的机器人产业链来看,技术上的迭代也不容易辨识,需要业绩也补偿机器人业务的不足。重点关注25Q1业绩超预期的个股,尤其是收入比较大的,但往期业绩往往是受到一次性事件的影响,或者竞争优化有,公司的毛利率净利率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兼顾估值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市值,小市值公司实际上也是一种安全边际,大部分没有退市风险的机器人公司都有一个市值底。
方向二:看技术迭代
每次技术的迭代,都意味着距离大规模商业化更近一步,软硬件瓶颈掣肘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主要原因在于:1)算法滞后,智能化水平低;2)硬件性能不足,成本高。
早期人形机器人动力系统、感知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结构与材料均不成熟,难以满足其灵活运动和多变的任务需求。目前尚未成熟零部件环节,包括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微传动部件等。这些零部件多存在量产难、降本难等问题。
方向三:抓增量
目前阶段比较显著的是灵巧手,产量预计是人形机器人的(2倍+1),灵巧手的应用,不仅限于人形,也可以用于轮式,假肢等,灵巧手的终极目标是做到替人与仿人,通过灵巧手感知世界,更好地融入应用场景,将是人形机器人末端执行的最优选择。自由度高、轻量化,微型化:电机+丝杠+腱绳+传感器,最大的变化是传动,蜗轮蜗杆发展为丝杠+腱绳方案。
方向四:抓痛点
1、北京马拉松反馈的问题,比如轴承、散热等问题;
2、轻量化:PEEK、PA、UPE等材料;
3、续航问题:半固态、固态电池的投产;
4、外界交互:视觉系统等;
5、训练不足:动作捕捉、大模型、物理仿真等。
轻量化的PEEK材料走的比较强,主要涉及到轻量化的范畴,包括铝镁合金;从特斯拉团队关注点和考察的内容来看,IMU、滚动球轴承、电驱壳体,包括手部传感器(包括电子皮肤)都是市场关注的环节,杭州、上海、宁波等地更有可能成为这一批次受益的公司。从市场讨论的方向看,主要集中在外骨骼、轻量化、散热等方向,减速器、丝杠等高壁垒环节也有比较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