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00亿巨头广州医药“屈就”新三板!规模光环难掩1%净利尴尬)
2023年其营收达525.91亿元,净利润仅6.61亿元,销售净利润率仅1.26%;2024年营收增长至546.05亿元,净利润却逆势下滑至5.88亿元,销售利润率进一步压缩至1.08%。对比行业均值,其6.03%的销售毛利率显著低于新三板医药流通行业(申万行业分类三级)的中位值24.39%。
5月19日,市值超400亿元的白云山(600332.SH)发布公告,宣布其子公司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医药”)将于5月20日正式登陆新三板创新层,证券代码874839.NQ。
图片来源:白云山公告
天眼查显示,广州医药成立于1951年,现注册资本24.49亿元。2019年,白云山收购其8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2020年,由于其他股东增资,白云山持股比例下降至72.7390%;2022年,白云山再度收购18.1847%的股权,持股比例上升为90.9237%至今。
图片来源:天眼查
广州医药曾冲刺港交所受阻,此番上市将成为新三板里营收超500亿元的巨头之一,其进一步的目标更直指北交所。然而在资本市场中转向的背后,看似无限风光,也令价值投资者看到了母子公司的多重潜在风险。
低利润率的规模陷阱
广州医药的财务表现呈现典型的“大而不强”特征。2023年其营收达525.91亿元,净利润仅6.61亿元,销售净利润率仅1.26%;2024年营收增长至546.05亿元,净利润却逆势下滑至5.88亿元,销售利润率进一步压缩至1.08%。对比行业均值,其6.03%的销售毛利率显著低于新三板医药流通行业(申万行业分类三级)的中位值24.39%,折射出其在经营中“以量换价”的盈利困境。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广州医药不仅盈利能力较低,盈利质量也让人怀疑。2023年公司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为2.13亿元,其净现比仅有32.22%;2024年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上升至3.78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虽然上升至64.29%,但离100%的标准值仍相差甚远,说明本就不高的净利润里,含金量恐还要再打折扣。低利润率行业的规模扩张往往也伴随资金链压力,若未来带量采购政策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利润,其资本故事将面临“无本之木”的困境。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另一深层的矛盾在于母子公司依存关系。2023年广州医药贡献了白云山69.64%的营收,2024年更是上升至72.81%,若分拆完成,白云山虽然仍可对广州医药并表,但剩余30%左右的营收将受到资本市场更严格的审视,消费者可能大多不会“为同一道菜买两次单”,母公司业绩“空心化”风险陡增,这样的突变,可能增加投资者对母公司股价前景的担忧。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市场定位或存错位
白云山曾在公告中披露,新三板只是阶段性目标,广州医药的下一步是择机登录北交所,该计划本质上是当前政策与监管权衡下的产物。尽管目前分拆规则未明确限制北交所上市,但2024年“新国九条”后,监管对分拆上市的审核尺度明显收紧。晨光生物、华海药业等子公司北交所上市计划的终止,已释放政策趋严信号。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市场定位错配,北交所定位于服务“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而广州医药500亿级营收规模远超当前北交所龙头贝特瑞(2024年营收142.37亿元,历史最高值为2022年的256.79亿元)。这种“巨无霸”与“苗圃市场”的冲突,可能导致流动性溢价不足。
根据Wind数据,2024年北交所有23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募集资金42.55亿元,平均募资额为1.85亿元,远低于沪深市场,难以支撑其重资产的扩张模式,即便成功登陆北交所,对于需要大规模融资支撑全国扩张的广州医药而言,资本助力效果存疑。
区域龙头的价值重构困境
截至2023年,全国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已达到2.96万亿元,CAGR(复合年增长率)约为7%,医药流通行业的CR10(排名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总和)集中度为59.6%。这意味着前十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据了整个行业将近六成。?市场格局方面,则呈现出“4+n”的形态,前四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共计约为42.32%,其中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和九州通分别占据20.17%、8.8%、8.27%和5.08%。而且有迹象表明,头部企业的优势在逐渐扩大,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为华南地区医药流通市占率领先的企业,广州医药的区域优势可能难掩其全国化扩张的结构性困境。2023和2024年,其药品销售收入占整体营收的比例分别为88.81%和88.96%,而其他全国性头部企业已通过多元化供应链服务构建竞争壁垒,加速并购整合,区域性龙头的生存空间正被逐步挤压。
综上所述,广州医药的资本叙事充满矛盾——它用规模证明行业地位,却因低利润率暴露模式缺陷;它借政策空间寻求上市,却在市场定位上存在错位。站在资本市场的十字路口,广州医药的新三板挂牌更像是一场“压力测试”。当剥离母公司的光环,其依赖传统分销的薄利模式、承接集团财务压力的工具属性,以及在业务单一化的战略短板,共同构成了投资价值的核心质疑点。
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应仅被其庞大的体量和背靠上市巨头的地位所局限,更宜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在毛利率持续承压、交易所适配错位、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下,这只“大象”能否在新三板的平台上起舞,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与更审慎的估值判断。毕竟资本市场的真正价值,从来不在于挂牌仪式的繁华,而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对战略规划的执行力。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