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电宝风波:责任别向下转嫁,行业当向上突围)
佘宗明/文 围绕手机充电宝的风波一直在发酵:先是北京多所高校关于罗马仕一款充电宝更易自燃的安全提醒;随后是罗马仕和安克宣布召回超百万台问题充电宝;然后是多个品牌充电宝的3C认证被取消、民航局通知从7月1日起禁止携带无3C(中国强制认证)标识充电宝乘机……缓解当代人电量焦虑的充电宝,可能变成易燃易爆炸的“充电爆”;一直正常使用的充电宝,突然不能带上飞机了,难怪舆论鼎沸。
有一种声音认为,强制3C标识是从2024年8月才开始实施的,并非所有的无3C标识的充电宝都是问题产品,民航的禁令有点“一刀切”,留的缓冲期也太短。不过,飞机是个安全容错率极低的空间,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今年以来就已发生15起充电宝在空中起火冒烟事件,民航慎之又慎可以理解。值得探讨的是怎样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消费者损失。清除充电宝安全隐患,并不意味着要让消费者成为充电宝安全问题的主要买单者。
目前看,有些机场提供充电宝7日暂存服务、设快递网点方便旅客寄送;12306则明确表示,乘坐高铁出行不查充电宝3C标识和品牌。这类灵活化处理,避免了大面积一刀切带来的损失扩大化,也为问题的处理留下了平缓空间。
随着充电宝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如何识别那些无3C标识产品中的问题产品,能否通过以旧换新等回收体系将其置换为安全合格的产品,确保问题产品得到无害化处理、消费者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多方协同破局。在民航局禁令落地后,不少机场拦截下成筐的充电宝,这些充电宝何去何从值得追问——有媒体就曝出,二手平台上出现了大量标榜“机场货源”的充电宝。
无论如何,不能将生产方与监管方失守的责任转嫁给处在末端的消费者。责任不能向下转嫁,行业理应向上突围。问题充电宝出现的根源还在于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劣化螺旋”。安全问题的频现,就是倒逼充电宝行业跳出恶性竞争循环、重建健康产业生态。
业内人士提到,一个充电宝的基础物料清单成本通常在60元以上,其中一枚安全可靠的优质电芯成本在40元以上,外加研发、营销、物流、渠道费用等,售价不应太低。但近两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许多充电宝企业打起了价格战,充电宝售价也越来越“无下限”。
结果便是,部分厂商为在红海竞争中存活,不惜用降低电芯质量要求、偷换电路保护模块等方式来压缩成本,产品质量成了极限压价PK赛中的牺牲品。电芯残次、BMS缺陷、隔膜厚度不足等祸根既已埋下,墨菲定律迟早会应验,“充电爆”现象不过是这些暗雷的密集引爆,暴露出逐底式竞争的弊害。此次危机应该成为充电宝行业从无序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分水岭。
充电宝产品的安全冗余设计,必然伴随着某些刚性投入,不能“偷工减料”。这就要求充电宝行业要确立“安全也是竞争力”的观念,跳出低价内卷的漩涡,将竞争焦点转向品质保障,回到价值竞争的正轨上。这意味着充电宝企业不能再以削弱品控为代价实现成本的极致压缩,要采用更安全的电芯材料、更先进的电路保护技术、更科学的增强散热设计,对电芯、保护板等核心部件供应商进行严苛筛选。供应链也应该增加透明度与可信度保障。这不能仅靠行业自律,还要靠外部他律,比如引入“飞行检查”、提高违法代价等。
不光是充电宝,所有可能存在燃爆风险的电子产品,面对安全与性能都只有“既要又要”的份儿,没有“二选一”的余地。
敬畏安全底线,行业才能长远。这是充电宝风波留下的直观警示,也是各行各业应有的基本常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