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沸腾了!“王炸”政策出台,重磅解读来了!)
【导读】创新药新政出台,业内人士重磅解读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创新药“王炸”政策出台,不仅二级市场沸腾了,一级市场也沸腾了。
近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7月1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若干措施》相关内容。
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让创新药有了全链路的政策支持。受访的多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和创投人士指出,该政策通过研发端、准入与支付、临床应用多个层次的组合拳,构建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闭环体系,有望推动中国从“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跨越。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于建林直言,文件出台的核心逻辑是进一步促进创新药研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进一步拓宽创新药的支付渠道;进一步提高创新药的可及性,满足百姓多层次的用药需求。未来一级市场创新药的投资范式将从单一研发管线估值转向“全球化+商业化+政策豁免”三维驱动。
医保数据赋能+资本破局
降低创新风险
过去十年里,我国创新药经历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创新创投活跃、研发管线丰富。然而,同质化问题也随之而来,靶点与管线布局也存在“追热点”的现象。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若干措施》提出了医保数据应用的突破性举措,即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在确保数据安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探索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必要的医保数据服务;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做好疾病谱、临床用药需求等数据归集和分析,开发适配创新药研发需求的数据产品,支持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理确定研发方向、布局研发管线,提升创新效率。
光大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明瑞分析认为,政策明确推动医保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向创新药研发开放,依托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开发数据产品。这一举措可帮助企业精准定位高发疾病领域(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和临床短缺领域(如罕见病、儿童药等),减少研发资源错配,预计将使创新药研发效率大幅提升。
信宸资本进一步指出,《若干措施》还鼓励商业健康险资金参与创新药研发投资,为早期项目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一举措将提升创新药企业的研发效率,缓解其融资压力,提高研发管线的可持续性。
于建林认为,对于一级市场创新药投资来说,《若干措施》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为创新药引入了耐心资本,使得创新药企有望获得更长周期的资金支持,也让一级市场更有信心投入早期研发项目;同时,《若干措施》引导和支持聚焦重大传染病、高发重大慢性病、儿童用药、罕见病等重点领域,上述领域将成为投资机构的关注重点。
综合来看,数据开放与引入耐心资本降低了创新药研发的前端风险,政策指导降低了创新药研发的后端风险。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中信证券研报中指出,当下创新药发展的瓶颈集中在支付端、应用端。因此,商保的发展势在必行。《若干措施》首次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形成“基本医保保基础、商保目录促创新”的分级保障机制,促进创新药全球市场发展。此外,商保公司和企业主导的、医保部门参与的创新药市场化定价对于产业发展是一剂强心针,将打开我国的创新药支付空间。
国家医保局还介绍,商保创新药目录与医保目录同时申报、同步调整,程序基本一致。企业可自主申报纳入医保目录或纳入商保创新药目录,也可同时申报两者。
临床应用端,优化药品挂网程序,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对不适合按病种付费的创新药病例,支持医疗机构申报“特例单议”;鼓励定点医疗机构需在目录更新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且不得以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影响创新药配备,医保谈判/商保目录内药品不受“一品两规”限制。
信宸资本认为,文件给出了突破性细则,从执行层面破解“最后一公里”的进院难题。这一政策将大幅缩短创新药从获批到放量的时间窗口,提升商业转化效率,为创新药商业化的快速放量提供了制度助力。
创新药将是下半年确定性较高的方向
得益于集采等政策趋势优化、商业医疗保险推动、AI产业催化赋能等医药外部环境的向好,以及医药创新进入收获期和关税扰动背景下自主可控趋势强化,中信证券认为,考虑到创新药板块除海外斩获外,新增国内政策大力支持,中信证券认为2025年下半年医疗健康产业的业绩和估值修复趋势确定性较高,同时分化也将更加明显,拥抱创新驱动和“国际化+自主可控+院外营销”模式改革将是下半年相对更有确定性的布局方向。
中金公司认为,中国创新药已经进入渐进式创新的2.0时代,开始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已由“引进模仿”转向“创新输出”。未来1~2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临床数据和MNC合作形式的BD事项是重要催化剂。
从机构投资逻辑来看,于建林认为,从估值体系看,投资机构由过去管线估值转向关注商业化盈利与BD兑现。从赛道选择来看,会更加聚焦技术壁垒与政策豁免领域,例如高技术平台型(ADC、PDC、TCE、双抗/多抗)、下一代免疫疗法、siRNA以及商保目录覆盖的高值药(肿瘤、罕见病)等。
编辑:杜妍
校对:王玥
制作:鹿米
审核:陈墨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