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华退休教授余志平谈国产EDA发展之路)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来自芯系清华。
余志平,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1979年10月以研究生身份由清华大学公派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深造,并分别于1980和1985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硕士、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7年期间,他担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余志平教授全程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熊猫集成电路CAD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中国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清华园到斯坦福,再回归清华,余志平教授的学术生涯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书写了一段在EDA领域砥砺前行的奋斗史。
01 家国情怀:奠定报国之基
余志平教授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尾声。清华大学对学生政治可靠性和学业高标准的严格要求,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清华的求学期间,余志平教授对两段经历记忆犹新:一是扎实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长达三年的数理化课程,为他日后从事计算机集成电路芯片相关研究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二是特殊的“四清”运动实践,让他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段社会实践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清华强调的“厚基础、重实践”培养理念,对余志平教授后来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自主创新:攻坚“卡脖子”难题
余志平教授的创业历程始终与清华、斯坦福的双重学术身份紧密关联。他主要作为技术孵化者,带领学生攻关核心项目,并将成果转移至产业界。在应对国际垄断时,余志平教授团队选择深耕垂直领域,与清华电子系校友赵劲松博士合作成立了名为“洛伦兹力解决方案”的EDA公司,专注开发电磁场仿真工具,解决射频芯片电磁兼容性的高精度验证,目前已成为该细分领域的世界级隐形冠军。同时,他也积极推动华大九天整合清华、中科院资源,构建国产EDA生态链,其核心团队至今仍以清华校友为主力。
谈及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的集成电路计算和辅助设计系统——“熊猫集成电路CAD系统”的研发,余志平教授感慨颇深。最深刻的记忆始于技术封锁下的艰难突围。1984年,当国内连基础硬件都极度匮乏时,他参与了清华微电子所引进美国Applicon设计系统的工作。这套设备花费了国家科委特批的外汇,但设备运回清华后,全所研发需预约排队上机,这种困境催生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决心。
1986年,余志平与杨之廉、北大王阳元、吉利久教授在北京海淀邮电疗养院召开了一次闭门会议,起草了“三级系统”(后称熊猫系统)的立项建议。仅半年后,电子工业部便正式立项,清华团队承担核心攻关。当时西方“巴统协议”封锁EDA技术,为了摆脱对国外私有公司拥有的数据格式的依赖,最终选择了新兴的EDIF开源格式构建底层架构,确保了系统的自主可控。全国17个单位近200人集中在北京进行研发,清华团队分工明确,日夜协同作战。1990年,当180万行代码驱动的28个工具模块成功运行时,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其中布局布线技术已达到了国际1980年代中期的水平。
之后,熊猫系统在国际市场推广上也有成功的案例。1996年,余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担任电机工程系研究员期间,参与创办了EDA公司Stanza。该公司专注于版图编辑工具,并凭借其独特优势迅速打开了硅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市场,也引起了全球EDA巨头Synopsys的关注,并于1999年被其收购。尽管这一成果带有一些遗憾,但它为中国EDA工具在全球市场上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未来中国EDA产业的崛起注入了信心。
然而,喜悦与悲苦总是交织的。1991年系统原型刚完成,西方便开始解除EDA禁运,三巨头低价倾销成熟工具,导致熊猫系统市场化受阻。这种“攻关成功即遭挤压”的痛楚,让余志平教授深刻意识到技术突围必须与产业生态同步。最欣慰的是人才火种的传承,熊猫系统被誉为国产EDA的“黄埔军校”,华大九天60%的核心骨干出自该项目。因此包括余志平教授在内的参与熊猫系统开发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也为当前国产EDA自主可控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培养。
回顾熊猫系统研发历程与当前国产EDA受限的困境,余志平教授认为核心差异在于技术突围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当年是“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而今的“卡脖子”则是尖端领域的代际差,需要百倍于从前的学科交叉深度。最大的历史教训在于科研与产业的“带宽瓶颈”始终未解,EDA工具必须与流片工艺同步迭代,而非实验室里的完美标本。当前的突破路径更需把握产业时间窗口的“缝隙效应”,在当前国内先进制造工艺受限的时代,必须让国产EDA工具直接嵌入国内产线实战。
03 薪火相传:培养高素质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余志平教授曾谈到“世间拥抱AI,科学永无止境”,他强调在当前的AI时代用好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辅助科研的关键在于要主动参与而非被动的使用。他认为AI工具的本质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我们要坚守专业判断力。拥抱AI的最佳方式是深度介入技术演进,并真正参与到AI的发展历程中去。其中最根本的是筑牢人才基础,AI可以加速科研进程,但无法替代人类对物理本质的洞察,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仍然是当前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关键。
对于有志于集成电路领域的学子,余志平教授的核心观点是: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可验证的深度成果比单纯区分科研或产业更重要。他坚持三条原则:以动手实践锚定研究方向,用第三方评价衡量价值,追求深度而非广度。他建议学生不必刻意选择“基础科研”或“产业应用”的标签,而要聚焦真问题、真动手、真成果。
余志平教授对清华学生寄语:清华学子最珍贵的特质在于“双肩挑”的全面素养,既要深耕专业,更要培养直面社会的沟通胆识。他期望清华学子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更要培养团队协作和交叉融合的综合能力。他强调集成电路尤其需要这种“顶天立地”的能力,从实验室研发到产线量产,从技术预研到市场开拓,希望学生能用扎实的专业根基支撑广阔视野,为国家破除芯片技术封锁、高端EDA软件禁用等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耄耋之年,余志平教授依旧以炽热初心关注着国产EDA的发展。昔日,他攻坚“熊猫系统”铸就基石;今朝,他奔走建言、搭桥引智,为后辈铺设更宽阔的赛道。鞠躬尽瘁而不言倦,老当益壮而志弥坚。余志平教授以一生的奋斗诠释“教育报国、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楷模。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086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