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键先生”:产业链上的山东品牌)
2025年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下称“链博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泰国担任主宾国,山东、广东担任本届链博会的主宾省,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1家企业、机构参展。
山东担任主宾省,与山东在产业链上的独特优势有关。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联合国产业分类标准将工业划分为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山东则是唯一一个能同时集齐这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同时还拥有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
因此,有人评价,山东是全球工业体系中唯一一个涵盖从挖一吨铁矿、炼一炉钢、造一台发动机、组一辆整车,一直到全球销售全链条的省级区域,是全球范围内都极其稀缺的“工业全谱系样本”。
不仅如此,山东还拥有软件、食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山东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全国第一、纱产量全国第一、布产量全国第二;商用车产量全国第一,占比约35%;光伏装机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目前,山东已形成19条标志性产业链、67个细分产业链,涵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也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在产业链上的那些“关键先生”——有的具有全球影响力,是全国基础性产业的“压舱石”,身居一条甚至几条产业链的“链主”;有的隐匿在产业链深处,不为大众所知,却拥有核心技术,深度嵌入“链主”的供应链,成为不可或缺的“链核”企业;还有的虽诞生短短数年、规模尚小,却在新兴科技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在新兴市场上崭露头角,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经济学界称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或许也可以说,产业链上的山东品牌,是中国经济持续跃升的缩影。它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世界,不仅为中国经济,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从2021年至今,山东推行“链长制”已有5年。技术在迭代,产业在更替,记者获悉,山东正酝酿对这一新型产业培育机制再次优化、升级。
“群象”变身成“链主”
在山东最新确立的产业格局中,共有19条标志性产业链、67个细分产业链,以及上百家“链主”。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多的产业链和“链主”,与山东数十年积淀而成的产业生态密切相关。
早在21世纪初,经济学家钟朋荣将浙江描述成“小狗经济”时,山东就因大企业林立被称为“群象经济”。“群象”生态投射在经济数据上,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曾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群象”体量大,在进行扩张时往往会选择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相关多元化延伸,山东“群象”经过一系列并购或投资,纷纷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链,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2018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展开了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变革,重点打造“十强”产业集群。从此,山东产业生态又为之一变,一个个孤立的“头象”开始融入产业生态之中,进而成为一个个产业链的“链主”。
细究许多“链主”的发展轨迹,正是这样一个过程。作为聚氨酯产业链的“链主”,万华化学(600309.SH)从一个研制合成革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商。
“万华的产业链是慢慢地、自然地走出来的。”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曾对经济观察报解释了发展的过程——生产聚氨酯需要两大原料:MDI(俗称“黑料”)和聚醚(俗称“白料”)。突破MDI技术和产能后,万华于2007年收购了广东一家聚醚工厂,补齐了另一原料的缺口。可生产聚醚需要环氧丙烷、生产环氧丙烷又需要丙烯作原料,于是万华又投建了75万吨丙烯裂解装置……就这样,万华逐渐地构建起一条独具特色的聚氨酯产业链,确保了生产原料,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闭环。
这被称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化工产业链”。凭借此,万华化学曾多年在沪深两市三百多家基础化工上市公司中净利润排名第一。
如今,作为基础化工材料生产商,万华化学向下游延伸,涉足精细化学品、新兴材料、未来产业,进入到人们的衣(氨纶)食(冰箱、冷库)住(建筑保温材料)行(汽车)以及电子电气、绿色能源等领域,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潍柴集团更是一个由“头象”变身而来、身兼多个产业链“链主”的典型。
多年前,潍柴只是一个单一发动机的制造商。在并购湘火炬后,潍柴在全球首创“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商用车动力总成,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
在“链合式发展”思路下,潍柴通过一系列并购与整合,涉足动力系统、商用车、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六大业务板块,奠定了其身兼多个产业“链主”的地位。
在动力装备产业链,以潍柴为“链主”的潍坊动力装备集群产值已占全国动力装备产业总产值的1/3。在新能源产业链,潍柴将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技术深度融合,以“核心部件自主+生态伙伴协同”的模式,使其在新能源重卡、轻卡、客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形成100余款电池产品、30余款电机产品的产品矩阵。在氢能产业链,潍柴突破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以“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为舞台,以“链主”角色推动山东形成涵盖氢气制备、核心部件配套、燃料电池系统和整车制造的全链条布局,山东就此成为全国氢产业链最完备的省份之一。
在数智化和新能源变革中,“链主”潍柴带动3000余家供应商协同升级,推动200余家核心伙伴完成智能化改造,关键工序自动化率突破75%,驱动着5000亿级生态圈向世界级装备产业集群进化。
在山东,像万华化学、潍柴集团这样的“链主”还有很多,比如,魏桥集团、山东能源、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许多“链主”在多个相关细分产业形成了相互关联、交叉协同、互为支撑的链合式发展,呈现出结链成网的新态势。
不可或缺的“链核”
任何一条产业链,总会因其产业分工、技术特性、资源约束、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产生关键环节。处于这些关键环节,能够打通产业瓶颈的企业,被称为产业链中的“链核”。
这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没有硕大的体量,也没有显赫的名声,隐匿在产业链深处,不为大众所知。它们因突破了某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垂直细分领域无可替代,成为“链主”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产业链中扮演着次级核心的角色。
比如,济南二机床集团就是产业链上一个“关键先生”。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小到螺丝钉、大到航空母舰的制造,都离不开机床。它又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济南二机床集团成立于193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机床工业“十八罗汉”——18家大型国有骨干机床厂的硕果仅存者。
济南二机床集团之所以能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屹立不倒,是因其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目前,该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智能冲压线,可为全球汽车工业提供整套冲压解决方案。
每一辆汽车的制造都须经过“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道工序。作为流水线的第一个环节,“冲压”直接影响着汽车质量和外观,更关乎整条生产线能否正常运行。
尽管济南二机床集团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整个汽车制造产业链上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通用、大众、日产、路虎等合资企业,以及比亚迪、奇瑞、零跑、理想等国内头部车企提供大批冲压设备,大型冲压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在海外市场,该企业产品远销美日欧等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济南二机床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上打破进口依赖,自主研制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底盘高效双五轴加工智能产线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市场实现批量化应用。
按照规划,该企业正在高标准推进未来科创中心、D6灯塔工厂以及工业母机产业园等重点工程,加快研发体系、制造体系、经营管理的系统性变革,打造工业母机高端制造基地。
在整个芯片产业链上,芯片衬底材料处于最上游。山东在这一领域诞生了一家“链核”企业——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234.SH,下称“天岳先进”)。“投资芯片,九死一生。”这句在业界广为流传的话,不仅是在说芯片烧钱堪比“老虎机”,更是因为芯片的研发和制造难度远高于其他产业。
天岳先进董事长宗艳民给经济观察报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2010年,收购山东大学一项实验室技术,注册公司开始创业;创业前6年,公司几无产出,全凭宗艳民从其他产业向研发输血,直到2015年才突破了4英寸碳化硅衬底的量产难题;2017年、2023年先后实现了6英寸、8英寸的量产能力;2024年,发布了12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标志中国芯片材料产业开始跻身国际高端竞争行列。
据日本调研机构富士经济报告,天岳先进导电型碳化硅衬底材料市场占有率在2023年跃居全球第二,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三。芯片半导体产业遵循摩尔定律——半导体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这注定天岳先进需要持续投入、不停奔跑。
继2022年科创板上市后,2025年6月13日,天岳先进酝酿香港联交所上市获批,拟发行不超过8720万股普通股(H股)。
山东另一家“链核”企业——豪迈科技(002595.SZ),则是向全球前75强轮胎制造商中66家供货的模具供应商。
豪迈科技始创于1995年,以生产轮胎模具的电火花机床起家。当看到轮胎市场爆发式增长时,2002年董事长张恭运决定直接下场进入轮胎模具行业。
彼时,子午线轮胎因其具有接地面积大、附着性能好、滚动阻力小等优势,成为轮胎行业的主流产品。可子午线轮胎的模具却存在加工精度高、工艺复杂、材料性能匹配难等多重技术难点,国内产品大多依赖进口。
豪迈科技经过层层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国内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专业子午线轮胎模具,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模具研发与制造商。2023年,该公司在全球轮胎模具市场占有率超过30%,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其轮胎模具业务营业收入46亿元,毛利率达40%。
产业链如同有机生命体,如果说“链主”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神经中枢”,“链核”则是位于产业链上一个个“重要器官”。“链核”深度嵌入到“链主”的供应链体系,与“链主”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促龙头”的协同发展格局,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制造水平的升级。
在山东,像济南二机床、天岳先进、豪迈科技这样的“链核”企业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山东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6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72家。它们中间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的“链核”企业。
孵化“科技瞪羚”
“链长制”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培育产业、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一种机制。山东在构建产业链中特别注重对新兴的“科技瞪羚”的培育。
与“链主”企业相比,“科技瞪羚”成立时间尚短,所在产业规模较小;与“链核”企业相比,它们或身处未来产业的萌芽期,或在传统产业的边缘地带探寻,产业前景并不明朗,主流技术路线尚不清晰。但它们却站在科技的最前沿,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蕴蓄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
比如,总部位于山东潍坊的歌尔股份就是中国第一批布局元宇宙的企业。
当下,AI(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融合正成为新焦点。歌尔股份凭借在微电子、声学、光学和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积累和创新,在AI与元宇宙产业融合的浪潮中率先布局。歌尔股份在青岛投资21亿元,集结近万名研发人员,建成全球研发中心,成为在元宇宙领域探索创新的主阵地。
围绕歌尔声学等企业,青岛市乃至山东省专门出台了支持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推进全产业链创新、生态链构建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眼下,济南艾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艾恩半导体”)生产的第一台离子注入机正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
离子注入机与光刻机、刻蚀机和镀膜机并称为“芯片制造的四大关键装备”,是芯片制造中难度仅次于光刻机的核心设备。目前,离子注入机的国产化率尚不足10%,成为中国芯片产业链上的重要卡点、堵点。
艾恩半导体董事长钟新华曾在央企研发该设备20年。2023年,他下海自主创业,获得了山东省内最大的专业创投机构——鲁信创投的多轮投资,后将其引入济南扶持发展。据钟新华介绍,预计今年艾恩半导体将有3台设备下线,填补国产设备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不过,无论在技术指标还是市场占比上,中国企业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他预测,中国这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追赶全球主流技术仍需十年以上时间。
2025年5月19日下午,由山东海阳总装出厂的谷神星一号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黄海海域发射升空,将“天启星座”第34—37星共4颗低轨数据采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当酒泉、西昌、太原等老牌陆上发射基地被人所熟知后,位于东部沿海的烟台海阳正成为航天领域的一颗“新星”,已成功保障了16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93颗卫星送入太空。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山东出台《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根据这一规划,预计到2030年,山东力争全省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300家,届时商业航天这一新兴产业链有望成型。
2021年,山东全面推行“链长制”,以省、市、县三级领导挂帅统筹产业链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9大产业领域的43条产业链;2022年又优化为11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明确产业链“四梁八柱”,确定112家链主企业及709家核心配套企业。
技术不停地迭代,产业不断地更替,而今山东“链长制”也再次升级——确定了19条标志性产业链、67个细分产业链,形成“总链长+链长+链主”的新版本。
据悉,山东纵深推进“链长制”的最新规划细节正在酝酿之中,即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