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内地9市2025上半年外贸4.38万亿创新高 领跑全国平均水平)
【文/大湾区经济网 余海霞】
2025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外贸延续稳中有进态势,内地9市进出口总值达4.3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快于广东整体0.3个百分点、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0.1%。这份成绩单不仅创下历年同期新高,更标志着大湾区外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为全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从2023年上半年4.2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4.2万亿元到2025年上半年4.38万亿元,三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劲韧性。
连续8季正增长的底层逻辑
大湾区外贸的持续向好并非偶然。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大湾区已实现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二季度单季进出口增长4%,6月单月进出口7771.3亿元(+3.9%)。大湾区经济网了解到,这种抗风险能力源于双重支撑:一方面,市场韧性持续增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万亿元(+3.9%),对非洲、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速分别达8.2%、22.8%,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企业主体活力充沛——民营企业进出口2.82万亿元(+4.6%),占比64.4%,外商投资企业1.36万亿元(+5.4%),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大湾区经济网还注意到,内需市场的蓬勃生机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柱。上半年集成电路进口5979.1亿元(+14%),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430.9亿元(+46.3%),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1965亿元(+87.4%),折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劲需求。民生消费领域同样亮眼,乳品、食用水产品进口分别增长21%、25.7%,彰显消费升级活力。这种"制造+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使大湾区在全球需求波动中保持战略主动。
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优势
1、核心引擎城市领跑创新
深圳作为大湾区外贸第一极,前5个月进出口1.78万亿元,占大湾区总量近50%。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表现尤为突出,无人机出口增长29%,"新三样"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28.7%,集成电路进口3107.2亿元(+16.5%),彰显出科技创新驱动的强大动能。东莞制造业根基深厚,上半年进出口7492.8亿元(+16.5%),玩具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1.7%,电子元件出口增长16.7%,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2、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珠江西岸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佛山陶瓷出口占全国29%,智能家居产品出口增长30%,1-5月进出口1952亿元(+9.7%),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贸易壁垒;中山灯具出口增长26.4%,家电出口321.9亿元(+26.4%),对东盟市场进出口增长17%;江门摩托车出口增长55.9%,前5个月对非洲市场进出口增长46.1%,民营经济占比达57.2%。惠州则以高技术制造业为引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44.8%,超高清LED显示屏等产品服务巴黎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出口增长29.7%。
3、新兴增长极加速崛起
肇庆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新能源电池出口增长56.3%,1-5月进出口169.4亿元(+15.5%),大旺跨境电商国际货站包裹量增长68.5%;珠海对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超120%,锂电池出口激增234.6%,上半年进出口1682.7亿元(+8.9%),成为湾区新能源出口新势力。广州依托空港枢纽优势,汽车出口增长14%,前4个月进出口4002亿元(+17.6%),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超50%,展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
在协同开放中锻造新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湾区外贸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超级工程通车,"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要素流动效率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重构等风险不容忽视。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广州商贸服务、东莞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降低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通过"一带一路"共建拓展多元化市场,同时深耕内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随着各项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大湾区正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深化"组合港""跨境一锁"等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动数字贸易和绿色贸易创新发展。4.38万亿元的半年答卷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未来,大湾区有望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中,为全国外贸转型升级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真正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文中数据信息来源于各地政府公开信息)
本文为大湾区经济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