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席视野】赵伟:7月出口会再超预期吗?)
赵伟、屠强、耿佩璇(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一问:7月出口货运指标有何指向?出口量或延续改善,结构上对新兴国家出口可能重拾回升。
7月以来,外贸港口货运量边际上行8个百分点,短期来看实际出口量或仍在改善。市场往往“误解”,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反映一定时期进出口集装箱的数量;但从货物贸易性质看,该指标既包括外贸,也涵盖内贸。而剔除内贸货运量后构建的外贸港口货运量与海关监管出口货运量走势更一致;2025年7月,外贸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上行8.9pct至6.9%,或预示短期实际出口量仍有改善。
结构上,中国至越南集装箱货运量同比回升至60%以上高位,而至美国货运量有所回落。从集装箱运输目的地看,7月以来,中国至越南集装箱货运量同比自月初的11.8%、冲高至7月21日的68.9%。而至美国的集装箱货运量却下行至7月20日的-7%。同时美国自中国的集装箱预定量也反映对美出口有回落压力,6月下旬起,美国自中国集装箱预定量同比保持在-16.9%较低水平。
7月以来集装箱运价持续回落,剔除运力影响后,对美西航线的回落幅度更大,对东西非、东南亚航线运价相对较好。7月来,CCFI综合指数连续回落三周(环比-4.8%),但其不仅与出口需求有关,还受集装箱运力、港口拥挤度等影响。而运价的相对变化,可剔除运力等因素,7月东南亚、东西非航线运价相对美西航线的运价比值同比分别上行至0.5、维持在0.1,反映对新兴国家的出口或更好。
二问:生产视角,能否映射出口改善?7月出口链生产回升,其中消费与冶金链生产表现更好。
生产指标亦能跟踪出口,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与出口较同步,可通过跟踪重点出口商品生产预测出口。规上企业出口交货值与出口总额的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走势较为一致。基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中上游可分为煤炭冶金、石油化工链,数据上核心工业品生产增速与相关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速走势较为匹配。其余行业位于下游、归为消费制造链,如农副食品、酒和饮料。
分产业链看,7月反映消费链出口的外贸公路货运同比上行1个百分点,外销粗钢、涤纶长丝产量保持正增。冶金链、石化链出口分别与外销粗钢、涤纶长丝的开工同步性较高,7月以来前两者同比分别保持在1.5%、0.6%水平,或反映相关行业出口短期仍维持韧性。仅包含外贸的公路货运量能更好匹配消费链出口增速,7月前者同比上行1个百分点,或显示消费链出口有更大上行空间。
整体来看,7月出口生产指标增速回升0.5个百分点。基于各产业链的出口交货值占比,加权外销粗钢、涤纶长丝生产同比及消费链的外贸公路货运量同比能较好拟合出口增速、特别是实际出口表现,数据上7月用于外贸的生产指标同比上行0.5pct至2.3%,显示出7月出口可能延续改善。
三问:宏观领先指标,有何佐证?加工贸易进口回升、出口价格高位指向7月出口或在8%左右。
加工贸易进口领先出口1个月左右,前者6月回升3.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直接影响加工贸易出口,而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受共同外需驱动、走势相近,因此可用加工贸易进口预测整体出口,数据上呈现出加工贸易进口领先1个月后出口的特征,特别是2023年来。2025年6月加工贸易进口回升3.3个百分点至5.7%,或也显示7月出口可能有较大回升。
综合考虑出口货运指标、出口链生产以及加工贸易进口,预计7月出口回升至8%左右。与出口增速同步的外贸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口生产指标,7月同比分别上行8.9、0.5pct;领先出口1个月左右的加工贸易进口在6月回升3.3pct至5.7%;此外义乌小商品出口价格指数也在高位,相应地跨境商品出口增速或更高,对7月出口形成支撑。综合上述,7月出口增速可能上行至8%左右。
但需警惕9月“抢出口”结束后出口读数的下行风险,因为当前出口链表现强势的领域已现回落迹象。石化链出口受统计口径、出口价格大幅回落等因素的影响,与新出口PMI有阶段性背离。但冶金链、消费链的新出口订单对出口指示意义更强,二者的传导时滞约3个月,2025年6月,两条产业链新出口PMI分别下行至45.3%、48.4%,或意味着三季度末相关行业出口读数或有回落。
风险提示
贸易形势变化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非系统风险导致局部领域压力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