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投研理念|从黄奇帆先生的演讲,看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期投资趋势

来源:雪球 作者:围棋投研 2025-07-29 09:47: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投研理念|从黄奇帆先生的演讲,看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期投资趋势)

做价值投资,高频数据和调研都只是“术”的层面,更重要的是“道”,先要能理清大方向,才能走得坚定不移。

平时和朋友交流,在价值投资理念基本能达成共识,但对于制造业还稍微有些分歧,毕竟印象里价投都是围绕着消费、医药、金融等长期赛道。

实际我觉得,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就是能够看得很长期的赛道,这就是我能坚持做投研的底气。

有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专家,是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先生,他对于很多宏观经济问题都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四个字,高瞻远瞩。

近期,黄老先生在某财经年会上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题演讲,再次让我感受到了智慧,今晚就分享几段内容给到读者们。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

黄老先生给到的定义是:生产性服务业来自制造业并服务于制造业,贯穿了制造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也沟通、连接、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协同发展。

稍微有点拗口,我试着解释下。生产性服务业,顾名思义有“生产”、有“服务”,实际就是为了给生产性企业提供服务,给企业生产经营“搭把手、做辅助”,让她们能更高效地运转。

这些行业不会直接生产商品(比如造手机或种粮食),而是围绕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支持,比如做物流运输、研发设计、金融/法律/信息服务等等,能让工厂或农场的生产更顺畅、效率更高。

其次,要知道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这块内容最忌讳的就是纸上谈兵,列举出个一二三条没啥意义,黄老先生直接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国际巨头的经验,深入浅出。

1)生产性服务业是GDP里的重要部分。

美国去年GDP达到了29万亿美元,工业加农业比重从1950年的60%变成了20%,而生产性服务业从10%上升到50%,不仅总量增长,比例也大幅度地增长。

欧洲也是如此,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40%。

中国也一样,198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当时2000亿美元GDP的10%,现在已经占28%左右,虽然能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但已经是增长最活跃、涨得最快的。

2)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美国科技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Meta),除了亚马逊是产业互联网以外,其它6家都普遍认为是制造业企业。

但说是制造业,实际更是生产性服务的大企业,她们自己往往不会直接干制造,而是把制造的活委托给代工企业运行,自己主要就是干生产性服务业。

最典型就是苹果,有手机和电脑等产业链,搞出了很长的生态链,但是具体的制造生产是交给富士康等企业代工。

同样地,微软、高通和英伟达等企业都是如此,美国科技巨头都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然后自己做产业链集群的链主。

国内最贴近的是华为,做了至少5种品牌以上的产品,包括手机、电脑、5G基站、汽车、机器人等,但自己工厂里几乎都是研发和服务人员,制造都交给了比亚迪或立讯精密等企业代工。

这里顺便聊一句,“华为不造车”也是差不多这个意思,做软硬件研发,但具体生产都交给赛力斯等车企。

3)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增长极。

有点像绕口令,我理解下来就是出口到海外的产业链,要争取多一些生产性服务业。

还是举例,苹果在中国造1.7亿台手机,就将有关苹果手机产业链上的10大生产性服务业都注入我国的生产基地,每年要拿走几百亿美元的利润。

这个利润就是生产性服务业输入以后的回报,是属于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反过来对于我国就是服务贸易进口。

生产性服务业做得好,出口到海外就能赚到更多利润,不再是赚“辛苦钱”。

4)生产性服务业是产品高附加值的基础。

如果拆解一部售价六千元的手机,其中零部件制造成本最多是三千元,还有三千元就是看不见的软件、专利、知识产权或者芯片内置的各种程序等等。

所有的制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础,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这些“软实力”嵌入到机器装备和终端产品中,就能涨价,别人还拿你没办法。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制造业产值利润率提高的基础。

5)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基础。

全要素生产率是什么?以简单理解为“用更聪明的办法做事,而不是单纯靠多砸钱和多招人”。

比如有两家工厂,都用100个工人和10台机器,以及相同的原材料。

A工厂一年能生产1000件产品,B工厂因为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合理的管理流程,一年生产1500件。

这多出来的500件,就体现了B厂的全要素生产率更高——不是靠多投入,而是靠效率提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等“软实力”带来的额外产出。

黄老先生说,在美国、欧洲经济发展的总量里,40%到60%是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而我们只有20%到30%,比重之所以低,也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的结果。

到这里,相信已经能够有所理解,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全球生产制造和产业链地位都至关重要。

最后,就是聊聊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中国制造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全世界30%以上,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唯一的全覆盖的国家。

黄老先生提到,在国际经济中30%以上的制造业比重,往往内含着两个重要的概念:

其一,一旦有某个国家的制造业比重达到了全球30%这样的第一,那么第二名到第二十名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总和也就是30%,而后其它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总和也是30%左右,形成了三个“30%”;

其二,全世界现代工业发展的300年,有三个30%占比的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国家,英国保持了100年,美国保持了80年,现在第三个中国出现了,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新的全球第一的格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的新格局。

全球制造业有十个最重要的板块,其中我们有五个“领跑”,分别是高铁地铁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电力装备、造船,还有五个从“跟跑”进入到“并跑”,分别是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

这些成就都很值得骄傲,但还能变得更好,核心突破口就是生产性服务业。

例如:欧美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都是在40%-50%,中国不到30%相对较低;欧美服务贸易占比达到了30%、40%,我们现在处在12%,比重偏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产值利润率都在12%到15%,全球平均值是在10%,中国去年制造业的产值利润率7%;还有独角兽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等等。

因此往后看,黄老先生就提出在“十五五”期间到2040年,要着力消除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良性的发展。

到2040年,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应该有个什么样的理想的结构比重呢?这段值得朗诵并背熟:

大体上,制造业的比重不低于25%,非制造业的工业包括采掘业、水电气这类的产业,大体上有7个点,加在一起32%,农业有6个点,生产性服务业应该从现在的27%、28%上升到35%,生活性服务业还保持27%,总的加在一起就是整个GDP。

结构要做这么一个调整,关键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增加6、7个点。

再往后到2050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进一步发展达到40%,生活性服务业25%,加在一起65%,剩下30%是工业(25%的制造业,5%的非制造业的工业),农业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到5%。

黄老先生是真的厉害,每次的演讲内容都值得反复阅读,前几年就把制造业聊得透彻(在经济结构里的比重一直没降过),如今更进一步把生产性服务业带到了市场的眼前,对于长期投资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继续坚定做价值投资,坚定做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有不少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投资,与君共勉!

#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之路# #制造业# @雪球创作者中心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立讯精密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