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亚迪舆情风波背后:创新者困境折射行业生态隐忧)
近期,比亚迪遭遇的两起舆论事件引发行业关注。这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舆论形象,更折射出当前市场环境中创新主体所面临的舆论生态问题。
7月10日,比亚迪宣布与青训组织合作,投入资源支持青少年足球发展。然而一周后,网络上开始流传“比亚迪赞助国足”的说法,随之而来的是“抵制国足赞助商”的声浪,“抵制比亚迪”的标签也被大量营销号传播,48小时内便在社交平台形成较大影响。
7月24日,一则比亚迪车辆停在成都天府机场跑道旁的未经证实的短视频在网络流传,在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刹车失控”的说法已广泛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当晚正值比亚迪海狮06发布会,次日又恰逢某车圈大V关于“测试”的相关讨论,这则消息的传播时机引发了一些观察人士的注意。
蹊跷的传播路径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上述两起事件中,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传播中被快速定性。对于机场事件,专业人士指出,事故原因需要经过专业鉴定,短视频的碎片化画面无法完整还原事实,官方调查结果才是权威结论。但在实际传播中,“失控”等标签的传播力度远超对事实的追问。
分析两起舆论事件的传播路径可以发现,存在部分区域性媒体集中发声、网络大V统一口径传播、短视频平台定向发酵等现象。在短视频平台上,关于比亚迪“失控”的虚假视频获得较高关注度,而官方辟谣内容的互动量相对较低;“抵制”“失控”等带有情绪化的标签被反复炒作,通过夸张表达影响公众情绪。
这种传播失衡现象,反映出部分媒体及自媒体在流量导向下,存在忽视事实、过度情绪化传播的问题。长此以往,对整个行业生态或也将造成极大伤害。
市场需要鼓励创新
回顾比亚迪的发展历程,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投入具有延续性,不断加速行业新能源推广普及。在新能源赛道尚未成为市场热点时,该企业便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涉及电池安全、电机效率、整车制造及芯片研发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垂直产业链,减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其推出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技术,打破了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同时通过“技术平权”策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门槛,推动了行业的新能源化进程。
在品牌建设与社会责任方面,比亚迪的“龙颜”设计将中国美学元素融入汽车工业设计,改变了“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同时,通过赞助青训、参与公益等方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行业观察者认为,比亚迪的发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升级具有带动作用。
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此类舆论事件可能对市场生态产生影响。若创新企业需花费大量精力应对谣言,技术成果被污名化,社会责任行为被曲解,可能会影响企业投入研发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追赶变为领先,得益于一批企业长期的技术坚守,而舆论环境的健康与否,将关系到行业创新活力的持续释放以及“中国智造”的发展根基。
当前,如何引导公众穿透舆论表象、客观看待企业行为,如何规范媒体及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成为维护健康市场生态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发展,更与中国产业升级和创新环境的培育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