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外资管机构的新选择:借道量化私募产品加仓A股)
“近期,一家金砖国家大型资管机构与两家欧美FOF(基金中的基金)机构将完成投前尽调。若他们顺利投资我们公司的境外量化策略产品,我们公司海外资产管理规模将翻番。”7月31日,一家国内量化策略私募基金的负责人郭瑞向记者透露。
华尔街资管机构锐联财智创始人许仲翔也发现,今年以来,海外资本对中国经济与A股的投资观点明显改善。去年9月24日提振经济与股市的一揽子政策出台后,A股快速上涨,令很多海外资金来不及参与,今年二季度以来,A股指数韧性上行,相当契合海外资管机构的投资偏好与入市步调。
7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表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与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的态势。尤其是5—6月,外资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境内股市意愿增强。当前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股票的市值占比约为3%到4%。受多重积极因素支撑,预计外资仍会逐步增配人民币资产。
外资通过投资量化私募产品增配A股这一新动向,让郭瑞看到了机会。郭瑞打算趁着这股“东风”,力争获取更多海外资管机构的青睐。“不止是我们,其他量化私募也在争相出海寻求海外资金。”郭瑞直言。
宽邦科技发布的《2024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显示,在受访的203家境内量化私募机构里,约有60%量化私募基金拥有出海计划,其中约21%受访机构已迈出出海步伐,但仅有个别量化私募机构启动募资。
不过,在实际操作环节,境内量化私募要吸引海外资管机构资金,仍面临多重挑战。
量化产品受青睐
近期,随着海外资本配置A股的意愿持续回升,郭瑞与海外资管机构的沟通频率明显增加。不久后,他又要飞往新加坡,与多位海外资管机构亚太区投资总监见面,介绍自己公司的量化投资策略与风控机制。
郭瑞发现,自己与海外大型资管机构的沟通“门槛”较以往明显下降——前些年,由于这些机构热衷配置美股,即便自己多次主动登门拜访,他们也“爱搭不理”;今年起,这些机构反而主动邀请他见面,探讨A股投资机会与投资策略。
渣打中国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也发现,前些年美元资产配置比例超过80%的海外资管机构,如今对资产分散化配置尤其迫切。今年以来,这些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新一轮资产配置以压降美元投资比例——欧洲股票是他们的投资首选,其次是中国等经济基本面稳健发展的新兴市场股票。他们对A股的配置兴趣正持续升温,并认为未来中国股票能带来可观的回报。
郭瑞注意到,近期即将对他所在的机构完成投前尽调的上述三家海外资管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配置MSCI新兴市场指数,对A股存在刚性配置需求。“之所以选择投资量化策略私募产品,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此前投资的主观策略私募产品业绩表现不够理想,包括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产品净值波动偏高与业绩基准跟踪误差较大。”郭瑞表示。
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3家量化策略百亿私募机构的平均收益率为13.54%,高于主观策略百亿私募机构的5.51%。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期越来越多境内量化策略私募机构正与海外资管机构频繁接触,宣传自身量化策略的收益优势与产品净值低波动率,加快募资步伐。其中一家国内量化策略头部私募机构的海外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10亿美元。
郭瑞直言,当前,不同类型的海外资管机构对境内量化策略私募产品的投资决策周期差异明显——相比海外FOF机构、多策略基金、新兴市场基金的投资决策周期仅有8—9个月,海外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决策周期相对较长,达到1—2年。但他们一旦决定投资,整个投资期限至少在5年。此外,跟踪MSCI新兴指数的海外资管机构投资决策周期更短,因为他们原先低配A股,如今计划将对A股的配置比例迅速调高至标配。
对接与信任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不少海外资管机构计划借道境内量化策略私募产品投资A股,但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面临诸多变数。
具体而言,纳入海外券商代销渠道的境内量化私募机构屈指可数,因此,海外资管机构只能借道机构直客、中介机构转介绍等方式接触私募机构,导致其可选择的合作机构数量相对偏少。
境内量化私募机构念空科技创始人王啸向记者指出,多数海外券商不了解境内量化私募机构的投资水准,同时也认为此举未必能给自己带来可观收益,所以没有将众多境内量化私募机构纳入代销渠道。
记者获悉,海外券商普遍将众多对冲基金纳入代销范畴,主要原因是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相当复杂,经常需要融资杠杆与衍生品投资(对冲风险),这让海外券商可以获取丰厚的杠杆融资及衍生品服务收益。目前,多数境内量化私募机构主要以不加杠杆的量化多头策略为主,未必能给海外券商带来可观的杠杆融资及衍生品服务收入。
海外资管机构接触到投研能力出众的境内量化私募机构之后,后者需要面对投前尽调这一大挑战。
多数海外资管机构的投前尽调工作相当细致,除了关注量化投资策略、投资整体收益、产品净值波动与净值最大回撤等投资指标,他们还重点关注风控机制是否独立、IT系统灾备状况是否完善、交易—风控之间是否建立成熟的防火墙、运维策略是否稳健、核心团队稳定性是否足够高等。
在实际投前尽调环节,这些海外资管机构还会“听其言、观其行”,花费相当长时间跟踪考察评估境内量化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是否言行一致,量化策略实际回报率能否达到预期等。
郭瑞直言,即便通过投前尽调,境内量化私募机构能否拿到海外资管机构的投资款,也存在变数。“当前我们最担心的,是量化策略资金容量能否装得下海外大型资管机构的投资款。”他坦言。不同于境内出资人的出资节奏相对灵活(分期分批次投资),海外大型资管机构要求境内量化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资金容量务必能一次性“容纳”他们的投资款,否则他们拒绝出资。这也意味着量化私募机构的努力前功尽弃。
因此,郭瑞所在的机构正通过量化策略迭代,持续扩大境外量化策略产品的资金容量,以“接纳”上述三家海外资管机构的所有投资款。目前,他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即扩大A股量化红利策略的资金容量。
郭瑞透露,他所在的机构正在研发港股量化红利策略,以此扩大中国股票量化红利策略的资金容量,吸引更多海外资管机构资金。此外,他们内部也在优化对海外资管机构的沟通流程,在前期接触、投前尽调等环节尽快建立更强的信任感。
多位量化投资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以来,A股量化红利策略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因为它与纳斯达克100指数都是整体逐步上行的走势,且其实际涨幅不亚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涨幅。因此,众多海外资管机构将该策略视为美股投资的理想替代者。
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A股量化红利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指数累计涨幅约为16.5%,加之银行股整体股息率约为5%,其21.5%的综合涨幅远高于纳斯达克的16%(指数年内涨幅约6%+股息率约10%)。
许仲翔判断,尽管海外资管机构的A股投资决策相对审慎,但若A股保持韧性上行的节奏,海外长期资金大规模回流A股将水到渠成。
在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看来,海外资管机构配置A股的意愿之所以回升,一方面是A股整体估值较低;另一方面是中国实际经济增速高于预期,叠加美元贬值趋势不减,令海外资管机构纷纷计划增持中国股票,实现资产分散化配置。
余向荣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在继续巩固实际增长势能的同时,能否在下半年着力修复名义GDP增长率,也是吸引海外资管机构是否愿意通过境内各类私募基金等渠道加仓A股的重要因素。若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保持韧性,物价出现改善,海外资管机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兴趣将进一步增加。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郭瑞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