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豪宅大门,骑手进不去了)
文/乐居财经 严明会
豪宅业主吃不上一口热外卖。
坐落上海浦东内环,仁恒公园世纪小区是陆家嘴商圈高端住宅之一,目前二手房成交均价约13万元/平方米,挂牌总价最贵的报价超过五千万。
“加价5元转单都没有人接,这个小区我以后再也不来了!”近日,该小区因被上海一部分外卖骑手集体“拉黑”而备受关注。
劝退骑手的,是该小区物业制定的特殊外卖配送“标准流程”:
骑手将外卖送到小区大门口之后,需要集中报到,再随保安来到地下车库,统一坐物业人员驾驶的摆渡车,并且需要按照楼栋顺序来逐一配送,一个骑手上楼送餐,保安下车全程陪同,而其他骑手则在摆渡车上等候。
但摆渡车只有一辆,一次最多塞四个骑手,一整套流程走完,每单比别的小区平均要多花十多分钟,高峰期送一趟能耗一个小时,订单频繁超时,赔的比赚的都多。
而另一个让骑手们不满的点是,小区物业限制外卖员,却允许快递员自由出入,“都是送货的,凭啥厚此薄彼?”
物业的回应
面对争议,仁恒公园世纪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快递员相对固定可自由进出,外卖骑手人员流动大故设限制,该制度已实施超过7年。
事实上,仁恒公园世纪小区这一特殊“送外卖”方式早在2022年就上过热搜了。但当时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讨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流程的合理与否。
据悉,该小区物业费约6.5元/平方米/月,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是上海仁恒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仁恒物业”)。
根据公开信息,2021年上海仁恒物业曾向仁恒公园世纪小区业主发布一份外卖配送方案,其中就提到了外卖进入小区的“短驳车运输”模式,即由小区物业门岗或保安陪同外卖人员,通过短驳车派送。
这一方案提到:“新的外卖配送措施目前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高峰时段由原来送一单30-40分钟,提速到了20-30分钟。”
显然,上海仁恒物业的所谓提速,并未能匹配上外卖骑手配送效率。
不过在此次争议中,上海仁恒物业回应称,其目前暂未收到业主的投诉,小区里还是有外卖员接单。
在目前的公开信息中,该小区物业外卖配送规定让外卖骑手们怨声载道,也在网上掀起不小的讨论声音,但该小区业主们似乎集体对此保持沉默。不过有媒体实地走访收到反馈,有小区业主认为物业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也有业主建议优化进小区的规定。
目前外卖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收到反馈,正忙着跟物业沟通,想在保障业主体验和骑手权益之间找个平衡点。
外卖难题与机遇
乐居财经《物业K线》注意到,去年杭州豪宅小区玉润钱潮府也曾因被外卖员吐槽“赔钱也不给这里送外卖”被热议。
当时,该小区物业出于保障安全和有序管理层面考虑,多个出入口中仅对外卖员开放一个,导致送餐距离大幅增加,影响送餐时间。
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外卖已经不可或缺。而另一边,对居住小区品质、安全需求升级,业主对小区人车分流、外来人员管理等也有更高要求。
事实上,无论是豪宅还是普通小区,外卖员与物业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何破解外卖配送“最后100米”难题?
有豪宅配置物业团队送货上门。
比如物业费10元/平方米/月的融创外滩壹号院,对快递和外卖制定了无接触管控,全部交由物业团队送货上门,并且在每个环节都会严格把控,快递每日三次分批送货,外卖送餐上门的频率更高,不会耽误业主用餐,且全程录像备案。
普通小区有设置外卖快递专车。
比如上海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华府天地愉园小区,从正门步行至最里面的一栋楼大约需要15分钟,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该小区内今年配备快递、外卖专用自行车,骑行时限速5公里,且规范回收管理。此举既解决了外卖快递的送餐送货需求,也维护了小区的秩序。
不过更大的趋势还是通过技术手段。
比如万科物业与美团、顺丰同城、京东快递联手,在3000多个小区实施“骑手通行解决方案”,通过一张专属二维码,实现大门与单元门的无缝畅行。该方案下,骑手扫描门岗访客海报,选择身份类型生成专属二维码,在智能闸机上扫码快速通行,后台系统实时核验订单真实性,非工作时段自动关闭权限,兼顾效率与安全。
龙湖智创生活也与美团达成了合作,发布骑手友好社区解决方案,通过智慧化管理系统对接,新增美团骑手快捷登记入口,快速确认骑手身份和送单任务,从而帮助骑手完成身份验证、便捷出入小区。
亏损的关联地产
仁恒公园世纪小区,未来是否会参考上述案例优化外卖骑手进出小区的流程?
资料介绍,仁恒公园世纪小区占地面积约5.58万平方米,建成于2017年,共有11栋住宅楼,总共725户,建筑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楼间距大、绿化与景观搭配,从门口到最里面的楼栋步行8分钟起步。
仁恒公园世纪小区开发商为仁恒置地,是一家来自新加坡的外资房企,创始人钟声坚,出生于广东省汕尾陆丰市。1993年,仁恒置地进入中国大陆,之后把公司总部从新加坡搬迁到了上海,2006年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仁恒置地曾经一度是中国高端地产的代名词,其过去30年在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和苏州,珠三角的深圳和珠海,渤海湾的天津与唐山,西南部的成都及贵阳,以及海南的三亚等落子。在市场最好的2019年,传闻其也规划过破千亿的梦想。
但2021年最后一次拿地之后,仁恒置地开启了“大撤退”。2023年其销售额323.5亿,同比下降52.5%;2024年其销售额222亿,再次同比下降31.4%。
令人唏嘘的是,2024年仁恒置地巨额亏损37.63亿,亏损幅度扩大421%。而原因主要是房地产项目资产减值33.70亿、金融资产减值净亏损21.04亿,以及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2.22亿。
“与新加坡市场的强劲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在2024年继续呈下滑趋势。”近几年,钟声坚已经把仁恒的重心转移回了新加坡。
作为仁恒置地旗下的物业品牌,仁恒物业成立于1994年。乐居财经《物业K线》通过天眼查获悉,其去年参与6起市场招投标,今年以来仅有1起。此外,今年以来其法律诉讼案件明显增加。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物业罢工,业委会“背锅”
物企“捞偏门”,盯上不良资产生意
医院物管“第一股”扩张记
国资物企净利润“腰斩”
这家物业赔款也要强行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