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透视深圳各区半年报:4区GDP超2500亿,新区向“海”寻机)
南方财经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连日来,深圳各区陆续公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截至8月18日,除光明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外,9区已公布“半年报”。
南方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从GDP总量看,上半年南山、福田、龙岗、宝安GDP迈过2500亿元,四区合计占全市GDP超七成(72.6%)。其中,作为“广东经济第一区”的南山上半年GDP逼近5000亿元,依旧居“断层”第一;福田区以2953.15亿元位居第二,龙岗、宝安次之,分别达2809.67亿元、2560.22亿元。
从GDP增速看,上半年福田、龙华、坪山、盐田、大鹏等多个城区跑赢全市平均增速(5.1%)。“飞地”深汕虽尚未公布数据,但其GDP增速自2023年一季度起就维持在25%以上,今年一季度亦实现40%的高增长,上半年大概率维持亮眼增长。
一直以来,坪山、光明、大鹏、深汕四个相对年轻的城区虽GDP总量不大,但增势亮眼。上半年,从一些细化指标中还能发现“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或是出海寻机——上半年光明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以834.16%的迅猛增势居全市第一;或是“掘金”海洋——大鹏新区招引落户中旅集团、德国途易酒店集团等项目46个,意向投资额56.7亿元,新设经营主体增长21.4%,增幅居全市第一。
经济大区二三产“补位”
近日,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发布。前五名除广州天河区外,四席被深圳拿下,分别为南山区(第一)、福田区(第二)、宝安区(第四)、龙岗区(第五)。
上述四个城区,也常年居深圳GDP规模四强。
其中,连续9年蝉联百强区之首的南山区,2024年GDP达9500.97亿元,逼近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南山区GDP达4980.06亿元,同比增长4.8%,GDP规模占全市超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057.66亿元,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3921.88亿元,同比增长4.7%。
因腾讯、中兴通讯等龙头集聚,南山区第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南山区软件和互联网行业营收近8000亿元,占全市软件产业近7成,拥有规模以上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超1500家。
上半年,南山区贡献了全市超三成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这不足为奇。有趣的是,其第二产业增速达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两个指标不仅均超全市平均,在“百强区”前五区中也夺得最高增速。
当前,四大一线城市积极推动“制造回城”。例如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制造业占GDP比重回升到13%以上;上海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1.3万亿元,占GDP比重25%以上;广州海珠、天河、荔湾等城区亦提出发展“都市工业”。
相关研究认为,不同于传统工业,“都市工业”依托的是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与资金流,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特点。
于深圳而言,南山区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工业”潜能巨大,已引来不少龙头企业落子。例如,西门子医疗高端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今年1月正式奠基,占地6.3万平方米、投资超10亿元,将承担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的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
上半年,福田区GDP稳居全市第二,达2953.15亿元,同比增长7.9%。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9区中,福田GDP增速排名第二,仅次于大鹏新区,高出全市2.8个百分点。
相较南山区的工业“反差”,福田区上半年更趋“正常发挥”,辖区支柱产业——金融贡献显著。上半年,福田区第三产业跑出8.8%的亮眼增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0%,比一季度提升2.7个百分点,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44.8%。其中,资本市场服务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提升8.8个百分点。
紧随福田区之后,龙岗、宝安分列GDP规模第三、第四位。其中,龙岗区上半年GDP达2809.67亿元,同比增长1.8%;宝安区GDP达2560.22亿元,同比增长4.7%。
作为深圳两大工业强区,龙岗、宝安上半年的二产增速均未超全市平均,相较一季度增速亦有放缓。又现“反差”的是,宝安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20.99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增速持平,显示出服务业稳步增长态势。
二三产相互“补位”的背后,是深圳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的转型升级探索——围绕制造链补齐、补强服务链。
宝安区数据显示,2024年该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67.1%、比上一年增加1.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742.6亿元、总量稳居全市前三,数字创意已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
8月14日,腾讯透露总部园区“企鹅岛”建设进度。该园区位于宝安区大铲湾码头东侧,已按规划建成30%,今年10月起建成区域进入试运营,全部建成后总建面将超300万平方米,有望带动该区数字创意、科技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持续增长。
7月初,载有6800多辆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从深汕小漠港启航赴欧,其中1105辆是从比亚迪深汕基地生产下线的宋系列出口车型。
据悉,这是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首次运载深汕本地生产的车型出口,从工厂抵达小漠港装船仅需5分钟,实现“出厂即出港”。
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出海寻机。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再创新高;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车累计出口119.9万辆,同比增长57.1%。
具体到比亚迪,其新能源汽车足迹覆盖全球六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全球累计销量214.6万辆,其中海外市场贡献超47万辆,超过2024年其全年海外销量总和,同比大涨132%。
当新能源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核心动力,比亚迪坐镇叠加临港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乘势而起。今年一季度,深汕GDP达73.42亿元,同比增长40.0%;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3%。
(图源:深圳发布)
作为比亚迪全球总部所在地的坪山区,上半年经济亦稳步增长,GDP达651.31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分别高出全市2.6、2.2个百分点。
根据《深圳市坪山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今年坪山将扎实推进稳外贸。具体举措包括:依托综合保税区,积极探索比亚迪等企业“港仓前移”路径;积极争取自贸区特殊试点政策,加快发展电子器件国际分拨、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保税+”业态;用好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创新联盟等平台,推动扩大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等。
当前,坪山区着力构建“智能车、创新药、中国芯”三大支柱产业。除了汽车,生物医药亦有可观的出海需求。
例如6月17日,海普瑞(002399.SZ)发布公告称,公司坪山园区生产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已获得在欧洲经济区(EEA)实现商业化的资格,将为公司进一步推进制剂国际化战略提供更加充足的产能保障。
坪山区方面透露,截至7月全区生物医药企业超1296家,医药产业规模全市第一、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全市第三,辖区药品生产企业数量、药品批件数量、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高端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等均占全市近1/4,在推动相关产业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坚实基础。
同样谋求出海机遇的还有光明区。上半年,光明区进出口总额783.7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突破性增长,以834.16%的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据本地媒体报道,光明区正加速推进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完成选址摸排,未来将整合产品展销、创业孵化、金融结算等功能,打造“一站式”外贸服务载体。该区还通过“政策宣讲+实操培训”,联合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平台,指导企业运用“第三方平台+独立站”模式拓展全球市场,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快速攀升。
不同于上述三个年轻城区,大鹏新区长期以滨海生态旅游“出圈”,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的增速也侧面验证了其文旅实力,拉动全区实现GDP229.17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9区中排名第一。
今年6月,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同样强调,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大鹏新区坐拥深圳1/2海岸线和48个沙滩。自然禀赋叠加政策驱动,今年上半年,该区落地多个重磅滨海文旅项目。
5月,中旅森泊(深圳)旅游度假有限公司以1.46亿元竞得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水头片区G16606-0122地块,将在此打造中旅开元森泊龙岐湾度假区项目。该项目是中旅集团时隔30年在深圳的又一布局,预计运营首年吸引约50万中高端游客,每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9.88亿元。
同月,大鹏新区与欧洲最大旅游集团旗下的德国途易酒店集团签订协议,中国区途易晟首店——途易晟深圳曼湾度假酒店(TUI SUNEO)正式揭牌。双方将合作开发更多湾区“一程多站”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国际客源导入与旅游消费提升。
据大鹏新区透露,上半年该区招引落户项目46个,意向投资额56.7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投资主体为市外企业且亿元以上投资额的项目11个;新设经营主体增长21.4%,增幅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