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战历史的中国叙事:《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发行)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8月19日,《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中、英文版本目前已正式出版,法文版、俄文版、西班牙文版也将于近期陆续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在座谈会上谈到,80年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浴血奋战,打败了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了世界和平。80年后的今天,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中国学界有责任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历史镜鉴,深刻阐明中国始终是战后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建设者和坚定捍卫者,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建立以和平发展为内核的新叙事体系,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该书考察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战争爆发到法西斯投降、国际秩序重塑的历史进程,论述东方主战场、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作用以及诸战场之间的联动和配合,全景式呈现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大画卷,强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构建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展示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伟大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对该书编写情况进行了介绍:《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全书共分为六编,撰稿队伍是由国内具有二战史研究传统的世界历史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和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分工撰写,经过前期调研,实行揭榜挂帅的原则,选择了代表性的专家来分别牵头撰写。
在研讨环节,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武寅说,这部《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全书站在人类正义的立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列举了大量精准的数据和第一手史料,全景式地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貌,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立场。要想彻底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束缚,掌握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就必须不断地拿出过硬的研究成果来昭示中国立场,发出中国的声音,这部新编二战史的问世,无疑做了一个成功的探索。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原副校长胡德坤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希望,二战史的研究还在进行时,目前国外关于二战的档案资料已经全部公布,但是国内至今还没有人去全部查询过,只有部分查询和复印,这项工作很辛苦,工程量很大,应该说对二战史的研究、尤其是世界这部分,还有很大空间,期待今后的中青年学者有所考量。
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徐蓝认为,《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即中国开始局部抗战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来论述,这就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看作了二战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国学界对二战的认识发生了重要变化,修改了8年抗战的旧说,而是14年抗战,并且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论述。
参与撰写工作的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时伟通认为,这本书在内容方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叙事视角在下沉,在关注各国高层决策的同时,也把镜头对准一些普通个体,展现他们的人道微光,例如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国战俘、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难民签发签证,这些都是一些个体视角的体现。
记者在座谈会上还了解到,长达40万字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英文版在同步编辑时,还借助了人工智能进行翻译。为此,编辑团队就使用哪个大模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终采用了 DeepSeek进行翻译,并实现了快捷和高效地成稿。但同时也发现,用人工智能翻译的文稿,存在浓浓的“工业化”味道,背景知识的感情色彩很淡,语言单调乏味的情况也比较突出,这为后续的编审工作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翻译来辅助编辑出版,改进其不足,今后需要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