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厌学到复学|06 为什么越施压孩子越抗拒)
当家长对拒学的孩子说"再不去学校咱们就脱离父子关系,我家里不养闲人",或是拿着成绩单怒斥"这点分数对得起谁"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发现,压力给得越足,孩子的抗拒越强烈,他们要么把头扭到一边装听不见,要么摔门而去,甚至用"死也不去"的极端语言进行回应。这种"越推越退"的怪圈,家长往往理解为孩子故意叛逆,其实不然,这时候,是孩子的大脑在压力下启动了本能的防御模式。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一套古老的"威胁检测系统",由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共同构成。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指责、学业的挫败、老师的批评等压力时,杏仁核会迅速将这些信息判定为"威胁",就像按下了身体的"警报键"。
这时候,大脑会自动启动两种应对模式,"战斗"或"逃跑"。但对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的权威和无法逃避的学业压力,"战斗"往往意味着更艰难的生活,于是"逃跑"就成了最安全的选择——拒绝上学、躲进房间、沉迷手机,本质上都是孩子的大脑为了避开"压力源"而想出的策略。
比如13岁的小杰,每次被父母逼着做额外的数学题时,就会说"肚子疼"。脑科学研究发现,这种躯体反应并不全是有意识的伪装,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胃肠蠕动紊乱,真的会引发腹痛。孩子的身体在用疼痛发出信号,"我承受不住了,需要逃离。"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理性中枢",负责判断、决策和情绪调控。但当压力持续升级的时候,杏仁核的"警报"会抑制前额叶的功能,让孩子陷入"情绪脑"主导的状态——这时候他们没办法理解家长的"苦心",只是本能地抗拒一切外在压力。
就像被按在水里的人,他们唯一的念头是挣扎着抬头呼吸,而不会思考"按住我的人是为了锻炼我"。当孩子被过度压力淹没时,他们的大脑也处于类似的"生存模式",所有精力都用于逃避,根本没法理性地思考"上学的重要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高压会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当他们反复经历"努力也达不到要求"的挫败后,大脑会默认"我无论怎么做都没用",进而放弃所有尝试。这时的抗拒不再是"不想学",而是"我做不到,只能逃避"。
14岁的小萌起初只是不想做太难的物理题,妈妈却每天盯着她刷题到半夜,妈妈认为"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三个月后,小萌不仅物理成绩没提升,连语文、英语也开始摆烂——她的大脑已经形成了"学习=痛苦"的神经链接,只要看到课本就会自动触发逃避反应。
当我们理解了压力-逃避的神经机制就会明白,想要孩子放下抗拒,首先要帮他们的大脑"解除警报"。作为家长,我们与其追问"你为什么不去上学",不如先观察"什么让他感到害怕";与其用惩罚施压,不如给孩子一点"心理缓冲带",比如允许他先做10分钟喜欢的事再写作业,或是每天留出15分钟"吐槽时间"让他释放情绪。
大脑就像一根橡皮筋,过度拉伸会失去弹性。当家长不再把压力当作"驱动力",而是学着给孩子的心灵"松绑",那些紧闭的房门、对抗的语言,才可能逐渐被理解和沟通取代。(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