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信银行上半年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2.78% 零售业务税前利润翻倍)
8月27日,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该行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展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尽管营业收入为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中信银行仍保持了千亿的营收规模。
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16%,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为207.53%,虽较年初下降1.90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安全区间,显示出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71.3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9亿元,增幅为0.98%。这一数据表明,资产质量整体稳定,风险暴露可控。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达98,584.6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2%,接近十万亿元大关;贷款及垫款总额为58,019.00亿元,增长1.43%;客户存款总额达61,069.07亿元,增长5.69%。同时,该行拟将2025年度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并计划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1.88元(含税),进一步增强投资者回报预期。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A股、H股股价分别上涨22%、43%,为投资者带来了较好收益。
8月28日,中信银行执行董事、行长芦苇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用“难中求成,稳中有进”概括上半年经营成果。“我们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利润,这是业绩增长的坚实底色。”他指出,该行延续了稳健均衡的发展态势,净利润保持正增长,二季度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提升2.4个百分点,持续跑赢行业大势。
净息差收窄下的盈利韧性
上半年,中信银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宏观环境下,展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63%,较2024年同期的1.77%收窄14个基点。这一趋势与银行业整体面临的“资产收益率下行、负债成本刚性”压力高度一致,反映出在LPR多次下调、让利实体经济、信贷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传统利差收入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净息差的收窄反映了利息净收入增速低于生息资产规模扩张的趋势,主要受市场利率下行、资产收益率承压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712.01亿元,同比减少14.07亿元,下降1.94%。尽管生息资产规模稳步扩张,2025年上半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为88,006.5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2,416.47亿元增长6.78%,但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速度远超规模增长带来的收益,导致利息净收入不增反降。
面对净息差收窄的现实,中信银行并未采取“以量补价”的激进扩张策略,而是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成本管控,推动收入结构向多元化、可持续方向转型。这一转型路径,既是对当前净息差收窄压力的主动应对,也是从“规模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变的战略体现。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非利息净收入345.6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64.11亿元减少18.50亿元,同比下降5.08%,成为拖累整体营收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69.06亿元,同比增长3.38%(增加5.53亿元),投资收益为156.19亿元,同比增长11.10%(增加15.59亿元),部分抵消了其他非利息收入的下滑。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为153.49亿元,受市场及上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同比减少38.24亿元。业务及管理费用284.60亿元,同比减少13.35亿元,下降4.48%。
面对收入端的双重压力,中信银行在成本管控方面成效显著。报告期内,业务及管理费用为284.60亿元,同比减少13.35亿元,下降4.48%。这一方面得益于数字化转型深化,线上渠道替代率提升,物理网点运营效率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行主动压降非必要开支的审慎经营理念。
零售金融成为增长新引擎
2025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税前利润从2024年同期的26.74亿元跃升至55.9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9.2%。这一增速远超全行税前利润整体增速(6.56%),也显著高于公司银行(10.74%)和金融市场业务(-8.12%)的利润增幅。
税前利润的显著增长,源于中信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系统性布局和结构性优化。首先,财富管理业务持续发力,成为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截至报告期末,零售理财产品余额达1.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1%;代销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1,544.94亿元,为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坚实支撑。私人银行客户管理资产月日均余额达1.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3%,客户数量突破9.21万户,同比增长9.57%。高净值客户的快速增长,直接提升了资产配置深度和综合收益水平。
客群经营质量全面提升。个人客户总数达1.49亿户,较上年末增长2.30%;富裕及贵宾客户达476.78万户,增长3.91%。针对Z世代、养老、出国等重点客群的“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了客户黏性与综合贡献。信用卡在“食住行娱购”高质量场景获客占比同比提升,重点营销活动覆盖人数较上年末提升5.34%,显示其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深耕初见成效。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披露,该行财富管理业务在低利率深化与市场波动的复杂环境下实现“稳中有进、量效双升”。数据显示,上半年财富管理AUM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0.3%,增速创下四年以来新高。
谢志斌从三个维度解析业绩亮点:在规模增长方面,个人理财年增量稳居可比同业第二,领先优势较上年末扩大200亿元以上;非货币公募基金保有量较上年末提升1位,增幅达0.9%;保险保费规模增速高出同业均值10个百分点。
此外,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推动客户经营效率大幅提升。中信银行持续推进“一横”平台建设,依托智数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取用,月活用户较年初增长56%。通过实时商机体系,全行月均触达客户人次较上年末提升超20%,分行部署属地策略数量较年初翻倍,全量经营策略对零售管理资产提升的贡献率达到50%。这种“数据驱动、精准营销”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转化率和资产配置效率。
治理架构优化与战略延续
今年以来,中信银行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经历了一轮重要人事调整,呈现出“董事长稳舵、管理层焕新”的特点。报告期内,董事长方合英始终在任,担任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这种“一把手”的稳定性,为中信银行持续推进“五个领先”银行战略(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综合融资银行、交易结算银行、外汇服务银行、数字化银行)提供了坚实的战略保障。
与董事长的稳定形成对比的是,中信银行在2025年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了显著调整,以引入更多具备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的管理人才,以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此次人事调整的核心是管理层的全面更新:2025年2月,芦苇被聘任为行长,并于4月获监管核准正式就任;3月,他经股东大会选举为执行董事,并于6月完成核准。至此,芦苇集行长与执行董事于一身,成为引领银行战略转型的核心人物。与此同时,董事会构成也得到优化:付亚民于3月当选非执行董事,并于8月获准就任。
在高级管理层方面,除谷凌云已于3月就任副行长外,金喜年于5月获聘为副行长,并于8月正式履职。此外,董事会还提名魏强为非执行董事候选人,为管理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这一系列密集而有序的任命,标志着中信银行正通过强化核心领导团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7月15日,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不再设置监事会的议案》。这一举措预示着中信银行可能正在探索符合国际公司治理趋势的“董事会中心制”模式,将监督职能更多地整合到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中,以提升决策效率和治理透明度。
谢志斌强调,中信银行将在“五个领先”战略引领下,纵深推进“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建设。“我们将秉承长期主义、专业致胜理念,通过投研驱动选品、场景化获客与线上线下联动,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向高价值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既是对当前银行业挑战的一次回应,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探索。在营业收入承压、净息差收窄的宏观背景下,中信银行通过聚焦零售金融、优化收入结构、强化公司治理,实现了净利润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总体可控。这一路径表明,商业银行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规模扩张,而是转向客户价值挖掘、运营效率提升和治理能力构建的综合较量。
当前,银行的价值将越来越体现在其对客户生命周期的深度理解和对资本效率的精准把控上。中信银行提升中期分红比例的做法,不仅是对股东的回报,更是对自身财务健康和长期信心的宣示。在资本市场日益理性的今天,唯有那些真正具备内生增长动力、良好治理结构和清晰战略方向的银行,才能赢得持久的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