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核心业务大涨、战略布局见效,中国平安在危机感中再进化

来源:财闻 2025-08-28 17:09: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核心业务大涨、战略布局见效,中国平安在危机感中再进化)

“2025年,也是平安成立37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在近期披露的2025年中报致辞中,中国平安(601318.SH)董事长马明哲如是表达。

中报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上半年营业收入5000.76亿元,同比增长1.0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最核心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39.8%,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1%至1718.57亿元。

中国平安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回报股东的承诺。中国平安拟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95元,同比增长2.2%,派息总金额超172亿元,这已经是中国平安连续10年保持分红水平上涨,上市以来分红总额已超过4000亿元。

面对这样一份韧性十足、稳中有进的业绩报告,致辞中为何提到“危机感”?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感,中国平安的战略推进如何深入,又对服务进行了怎样的升级与创新?

布局好手:多渠道策略成效初显,双轮驱动策略增强客户黏性

中报致辞中指出,2025年上半年,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中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但中短期仍面临内需不足等诸多挑战。

在这些压力与挑战下,作为历经37年风雨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以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显示出自己穿越周期的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223.35亿元,同比增长39.8%。上半年,中国平安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达96.9%;25个月保单继续率95.0%,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

在财险业务上,2025年上半年在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保险服务收入1656.61亿元,同比增长2.3%;整体综合成本率95.2%,同比优化2.6个百分点。

“在过去连续十几个季度保持NBV(New Business Value,新业务价值)双位数增长的前提下,能取得39.8%的增速确实来之不易。”在8月27日举办的中期业绩报告会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感慨道,同时她也指出,业务模式的改革是中国平安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

具体来说,中国平安突破了高度依赖代理人渠道的单一渠道模式,数年来在银保渠道、社区渠道等多渠道进行深度布局,如今收获了多渠道的改革红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了多渠道量质并举的跃进式发展,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1.6%;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168.6%、社区金融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159.9%;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服务及其他等渠道,贡献的新业务价值超3成。

此外,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也在今年上半年结出硕果,实现了客户规模与价值的双增长,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平安个人客户数近2.47亿,同比增长4.6%;客均持有合同数达2.94个,同比增长0.7%;客均营运利润247.32元,同比增长0.6%,形成“量增质优”的良性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深度客户达6554万,占个人客户总数的26.6%,这部分客户的留存率高达97.8%,充分体现综合金融生态对客户黏性的强大赋能。服务年限5年及以上的客户占比73.8%,留存率达94.6%,长期客户基础持续稳固。

医疗养老生态圈的建设成为客户价值提升的重要引擎。医养权益客户贡献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近7成,其中居家养老权益客户占比较年初增加25%,居家养老权益客户寿险新单件均提升3.5倍。居家养老权益客户保单继续率超过99%。这充分体现了医疗、养老服务的巨大客户粘性和附加价值。

投资能手:科学投资策略为收益保驾护航

中国平安作为长期资本的代表,如何在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中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达3.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近10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

希望大家不要孤立地看我们的投资策略,因为平安投资考量的核心是如何跟前端的负债业务进行有效地资负匹配。”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详细分析了中国平安科学的资产配置思路。

郭晓涛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大约13%的资产配置了权益类产品,且按照“经营可靠、增长可期、分红可持续”的“三可”标准选择优质企业,以追求长期超越市场的稳健投资收益。

同时,中国平安在负债端持续推动传统险向分红险转型,以此降低自身负债成本;同时,有效的资产配置又赋予分红险十分有市场竞争力的结算利率,有利于提升客户的分红利益,这两重因素共同推动中国平安负债压力持续降低。

郭晓涛提出:“未来,我们会在价值股与成长股之间进行进一步的动态的匹配,让我们的资产配置能够有效跟上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客户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

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也表示,相比其他国家市场,中国市场当前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平安对未来有信心。未来将会着重关注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股和高分红的价值股,希望所投企业越来越好,可以分享他们的发展红利。

科技舵手:夯实AI技术底座,充分发挥垂类优势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创新,为社会民生提供更高品质、更具性价比的金融、医疗、养老服务?”这是平安一直思考的问题,似乎也是其危机感的主要来源。

马明哲给出的答案是:夯实AI技术底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突破传统金融、医养服务“时间、空间、成本、效率”限制,进一步优化金融、医疗、养老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从“小众低频服务”到“大众普惠服务”的跃迁,让近2.47亿个人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

从中报披露的数据来看,经过十余年在数字化、AI等方面的持续大量投入,中国平安已经具备了行业领先的科技能力,构建起了AI护城河。

一方面,中国平安的金融库、医疗库、公司经营库等各类数据库沉淀数据30万亿字节,覆盖近2.47亿个人客户。在此基础上,中国平安持续深化金融和医养领域垂直领域大模型建设,现已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有67个自研大模型,2.3万个智能体在全集团广泛应用,全集团超过20%的员工在应用智能体。

另一方面,中国平安将AI与各个业务场景相结合,让AI成为业务发展的驱动力。通过AI赋能车险,平安车险三年运营成本率下降近一个百分点;依托多模态感知与智能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平安产险成功攻克新车合格证、关单等大量非结构化、非制式单证的自动化识别与理解难题,应用于车险智能出单场景,实现车代渠道81.2%单件平均一分钟智能出单。

此外,AI智能体赋能需求分析、个性化推荐、话术支持等业务领域后,2025年上半年实现辅助销售661.57亿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安搭建保单复效难度评分模型,构建“AI+人工”智能复效派工体系,辅助保单复效提升18%,延续客户保障。

郭晓涛表示,中国平安致力于实现AI赋能实现智能服务、智能运营、智能营销、智能管理和智能经营的“五智”战略,“AI in ALL”是其核心逻辑,通过四大核心AI能力,包括“场景、算法、算力、数据”铸就AI引擎。

分红“老手”:上市以来分红已超过4000亿元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仅要关心公司业绩好不好,更要关心公司能否给自己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

在这一点上,中国平安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其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显示,拟派发中期每股股息0.95元,同比增长2.2%,中期股息派发总额预计将超172亿元。

在8月27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表示,上市以来平安分红已超过4000亿元,分红水平连续10年保持上涨。

付欣表示,平安的分红长期与营运利润挂钩,平安对公司的稳健经营和未来的可持续增长非常有信心,将致力于“做好股东的打工仔”,所构建的医疗和养老生态圈将是未来利润释放和差异化能力的护城河。

回报股东的同时,平安也在积极回报全社会。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已累计投入近10.8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444.8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2517.46亿元;通过“三村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帮扶资金328.09亿元。

中国平安的付出,也得到多家权威机构的认可。今年上半年,平安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级,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亚太区第一;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入选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的险企;在2025年凯度华通明略评选的“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中获评全球保险品牌价值第1位,这已经是平安第10年蝉联中国保险业品牌价值第一。

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医疗养老生态的持续完善,中国平安有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为股东、客户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平安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