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融百科丨品质养老需要一千万?)
近日,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携手复旦大学与东方网,共同发布《财富新贵的保险指南——如何应对人生三件大事》,该白皮书一经推出便引发行业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当前,中高端财富群体已成为保险市场重点关注的客群,其健康管理、养老规划与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呈现出更加多元、专业的特征。
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白皮书内容,我们特以“金融百科·拆解白皮书”形式对其核心观点进行系统梳理与科普解析,助力您在财富管理与人生规划中把握先机、科学决策。
超七成受访者
将“资产性收入”列为养老核心支撑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呈现“9073”格局,90%左右的人居家养老,只有7%左右的人依托社区养老,3%则入住养老机构。根据我国卫健委数据,到2035年将有3.6亿左右的老年人处于居家养老状态。
但绝大部分的新中产是上班族或忙于创业,很难腾出时间去照顾父母。这意味着,在居家养老作为主流养老方式的影响下,家居适老化改造将成为刚需,而新中产对适老化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在吴晓波团队《新中产白皮书》[报告发布于2022年。]的调研中,有12.3%的人计划在疫情后购买适老化产品,比如坐式淋浴器等。
当新中产人群在为父母养老努力时,他们也需要为自身做好养老储备,新中产群体的养老焦虑需要两方兼顾。中产家庭77.7%的财富仍沉淀在房产中,但面对楼市波动和子女教育、父母医疗多重压力,他们开始意识到“现金流比砖头更可靠”。超七成受访者将“资产性收入”列为养老核心支撑(如图16所示)。
中高净值人群平均需要
一千万元的品质养老资金
中高净值人群主观寿命预期持续提高,对长寿时代意识更加充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8.6岁。胡润研究所《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发现,中高净值人群主观上认为自己能达到的寿命预期已提升至85 .9岁(如图17所示)。
中高净值人群养老选择从传统居家养老向高端养老社区加速过渡。《中国中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发现,居家养老方式在中高净值人群的选择偏好中呈下降趋势。特别在一线城市,48.7%的中高净值人群将高端养老社区视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之一,该比例首次超越对居家养老的偏好(45.5%)。同时,中高净值人群对候鸟式养老、日托式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接受程度亦呈上升态势。
中高净值人群平均需要一千万元的品质养老资金。2024年品质养老资金数额达到1175万元新高,较五年前提升近100万元。但中高净值人群普遍认为588万左右的资金即可满足高品质养老生活,存在50%的资金缺口(如图18所示)。为此中高净值人群应依据生活水准,结合寿命预期目标长度,提前进行资金规划。
慢性病
成为养老财富的“隐形吞噬者”
中高端财富群体的“健康管理-养老规划-财富积累”本质是环环相扣的生命周期链条,就像精心搭建的多米诺骨牌——任何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财富积累为健康管理提供资源保障,健康状态决定养老生活品质阈值,养老规划又反向制约财富配置逻辑。
中高端财富群体虽具备较强的医疗支付能力,但如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潜伏性威胁正在悄然改写养老财富的剧本。这些“温水煮蛙”式的健康损耗,可能让看似充足的养老储备逐渐缩水。因此,真正的财富安全规划需将”健康防御”纳入养老方程式——就像配置保险时计算保额缺口,建立完备的“支出预算模型”,具体来看: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费用叠加的特点,在损害健康的同时,也成为养老财富的“隐形吞噬者”。2023中国老年慢病大会指出,每年因慢性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到我国因病总死亡人数的80%,疾病负担占到疾病总负担的70%,慢性病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疾病负担和威胁。
以糖尿病为例,检查费用在500-1500元左右,服用药物的费用每年在2000元上下,胰岛素注射费用600元左右/年。如果出现并发症,比如出现糖尿病足,导致足坏疽,需要做手术的话,手术费用一次12万元左右,而且后期需要住院换药一个月3-4万左右。这类支出往往需要动用养老金或家庭储蓄,导致养老资金提前 透支。糖尿病并发症年均治疗费用如图24所示。
系统性慢性病管理可显著降低养老资金消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预防上多次投资1元钱,治疗费可减支8.5元钱,并节约100元的抢救费。结合国际经验,欧美慢性病管理的成功实践主要包括:
健康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 美国的“心脏健康运动”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和社区活动,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个体化医疗。英国的“糖尿病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等,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预防为主。荷兰的“预防优于治疗”策略,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利用科技力量。美国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健康应用,如“MyFitnessPal” 等,使患者能够实 时监测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了疾病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