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银行业风险边际改善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三大领域新发生不良峰值已过)
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在“低利率、低息差”等复杂环境下,依然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行业整体保持稳健运行。
8月29日,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三大领域的风险峰值已过。”这一判断基于该行上半年这三个领域新发生不良规模同比下降的有力数据,也反映出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边际改善的趋势。
以兴业银行为例,截至6月末,该行对公房地产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45.7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连续多季度零新增不良,信用卡业务不良率下降7.5%。这些指标进一步印证了管理层的判断。
这一积极变化的背后,既得益于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及一揽子化债政策的有效落地,也源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作为头部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健康状态。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49%,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11.97%,较上年末上升0.78个百分点;流动性覆盖率为149.25%,较上年末下降5.48个百分点。
三大风险领域从高发转向收敛
截至上半年末,兴业银行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信用卡业务领域的风险显著收敛。财报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08%,关注贷款率与逾期贷款率分别较年初下降0.05和0.06个百分点。其中,对公房地产新发生不良同比大幅下降45.72%,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7.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零新增不良。
“这几年,我行下大力气,推动三大领域风险化解和业务转型,通过总行行领导挂钩督导与风险防控敏捷小组攻坚等机制,取得良好成效,新发生不良峰值已经过去。”陈信健表示。
全面风控能力的持续提升,也是从“风险高发”到“全面收敛”背后的重要原因。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风险成本(减值营收比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也为中国银行业在复杂环境中平衡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可借鉴的“兴业样本”。
在房地产领域,兴业银行积极贯彻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依托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和地方政府“保交房”工作要求,结合一揽子增量政策,坚持公私联动的风险防控敏捷小组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开发销售、并购重组和优质资产置换,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报告期内,对公房地产新发生不良较上年同期减少4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化解成效显著。半年报显示,该领域未新发生不良,且通过专项债置换了部分债务,回拨了相应减值准备。兴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化债政策,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持续压降平台类风险敞口,相关余额较年初下降289.01亿元,有效降低了风险暴露水平。
信用卡业务风险收敛则体现了该行零售转型的成效。兴业银行推动业务模式从以放贷为主向交易模式转变,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7.5%。通过升级高端产品体系、加强权益经营、完善用卡场景生态、强化存量客户价值挖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业务风险的持续下降。
风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生产力
兴业银行风险状况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风控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在业绩说明会上详细阐述了该行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内容,相关措施共同构成了风险管理的“四梁八柱”,为风险收敛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本次改革围绕“机制、系统、专业、责任”展开,核心是构建职责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改革既要加强风险管理的集中统筹,保持风险管理独立性,与业务经营形成有效制衡,也要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效赋能。”赖富荣说。
具体而言,兴业银行按照风险管理逻辑重新整合设置了专业化管理部门,实现了授信管理与审查审批分离,增强了风险审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类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形成分工明确、清晰有序的管理架构。此外,还兼顾差异化需求,在专营持牌机构设立专业风险窗口,并落实以风险考核为主的内嵌岗位考核模式。
以改革为契机,兴业银行推动构建清晰精细、执行有力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管理体系,将风险偏好与国家战略和银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按照“简化规则、适配风险”的原则重构信用业务授权框架。同时,加强业研融合,通过“一区域一策略”赋能业务转型,提升分行资产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契合度。此外,分步实施专职审批官机制,使中高级审批官专注于授信审批。
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强化是另一大亮点。通过构建数字化尽调工具,打造企业级尽调平台;加快建设统一的风险监测平台,建立“监测预警——核实处置——持续追踪”的闭环管理机制;完善模型管理线上化功能,实施风控模型和策略的差异化管理;强化授信流程约束,实现审批信息自动归档、不可篡改,确保各环节可追溯、可追责。这些数字化工具显著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
从兴业银行到中国银行业
兴业银行的风险收敛态势并非个例,更是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边际改善的一个缩影。从宏观层面看,中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防控金融风险举措,金融风险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尤其是以往困扰银行体系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灰犀牛”问题,其暴露节奏和规模已得到有效控制,集中爆发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兴业银行在产能过剩行业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力佐证。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在石化、汽车、钢铁、光伏等领域的贷款余额约2400多亿元,不良率仅0.40%。这得益于兴业银行深化“区域+行业”经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强化行业限额管理,加强存量客户排查,做好风险客户的分类处置。
在国家推动“反内卷”和出清落后产能的过程中,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多是结构性而非系统性的,能够通过客户分层分类实现平稳过渡。“从中长期看,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客户结构,降低系统性信用风险。”赖富荣表示。
资本市场对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银行风险预期的转变。陈信健指出,上市银行平均市净率(PB)从2023年末的0.52升至当前的0.67,部分银行PB已回升至0.9以上。目前兴业银行静态股息率达4.66%,而PB估值仅为0.62,“处于国有和股份行后1/3,分红高、估值低,修复空间大”。
今年以来,福建省财政厅将其持有的86.44亿元可转债全额转股,大家人寿大幅增持兴业银行5.4亿股,充分体现了大股东对兴业银行长期信心。
兴业银行“风险峰值已过”的判断,预示着中国银行业可能正跨越一个重要周期节点。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困扰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冲击将基本平息,银行体系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巩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近年来,中央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方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系统性风险。这些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正推动中国银行业风险不断收敛。
然而,银行业风险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信用风险暴露,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可能导致风险上升;新型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以及跨部门、跨机构、跨市场的风险协同管理机制仍需完善。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银行业仍需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具备前瞻性风险管理意识的银行,将在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积蓄穿越周期的力量,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节奏共舞,实现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