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任一年,雀巢CEO因“办公室恋情”被解雇)
9月第一天,全球食品巨头雀巢在清晨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一则简短的声明写明:因违反公司行为规范,首席执行官傅乐宏(Laurent Freixe)即刻去职。这一消息迅速登上财经与消费新闻的首页,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舆论波澜。
不同于普通的企业人事调整,这一事件的敏感之处在于触及了“道德规范”与“信任”这两大关键词。内部调查发现傅乐宏与一名直接下属存在未披露的恋情,触犯了公司《商业行为准则》。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者与投资者愈发看重企业的价值观与道德基准,这样的事件不可避免地刺痛了雀巢赖以为生的信任基础。
雀巢的回应速度相当迅速。董事会在消息公布的同时,立即宣布任命 Philipp Navratil 接任 CEO。这位曾执掌 Nespresso 的高管,被认为是具有包容性和激励力的领导者。
(Philipp Navratil 接任雀巢CEO)
“这是一个必要的决定。”雀巢董事长保罗·薄凯(Paul Bulcke)在声明中表示,“雀巢的价值观和治理是我们公司的坚实基石。”董事会下令在董事长保罗·薄凯和首席独立董事帕布罗·伊斯拉(Pablo Isla)的监督下,在独立外部顾问的支持下对此开展调查。
傅乐宏此前目标通过增加广告支出和押注数量更少但规模更大的产品计划,来重振增长并赢得消费者。他还启动了对陷入困境的维生素品牌的战略评估,并将雀巢的饮用水业务剥离为一个独立部门。然而,他未能重获投资者的信任,雀巢股价在他任职期间下跌了17%,而其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股价仅下跌了约5%。
从营销传播的角度看,这次事件堪称一次品牌危机管理的“即时考题”。在突如其来的风波中,雀巢选择的不是沉默,而是用果断与透明来重新占据舆论的制高点。通过迅速更换 CEO 并塑造新任领导者的正面形象,雀巢试图将话语权从“违规”转向“重生”。这是一种典型的品牌修复叙事:将危机转化为价值观重申的舞台。
然而,这起变动也暴露出雀巢深层的挑战。过去三年间,公司已两度更换 CEO。这种频繁的人事更迭,让外界难免联想到雀巢在战略执行上的波动,也让投资者更为关注企业是否有能力维持长远稳定。对营销与公关团队而言,这不仅是危机处理,更是一次叙事重建:如何让消费者和资本市场相信,雀巢的长期战略不会因个别高管的离去而动摇。
据了解,Philipp Navratil 自 2001 年加入雀巢,起初担任内部审计师。随后,他在中美洲担任多个商业职务,并于 2009 年出任雀巢洪都拉斯总经理。2013 年,他接管了墨西哥的咖啡与饮料业务,并在加强 Nescafé 品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20 年,他进入雀巢咖啡战略业务单元,负责制定全球战略,并推动 Nescafé 和星巴克咖啡品牌的创新。2024 年 7 月,他出任 Nespresso 负责人,加速了该业务的增长并积累了强劲势头。2025 年 1 月 1 日,Philipp Navratil 正式加入雀巢执行董事会。
接下来,Navratil 的个人风格与管理理念,极有可能成为雀巢传播的核心素材。他的“团队驱动”和“合作共赢”标签,为雀巢讲述一个关于责任、包容与创新的企业故事提供了新的叙事支点。如果说傅乐宏的离任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冲击,那么 Navratil 的上任则是一个重新讲述品牌故事的开端。
品牌传播从来不是单一事件的切割,而是长线叙事的累积。对于雀巢而言,这场风波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重申自身承诺的契机。消费者和投资者期待看到的,不仅是 CEO 的名字更换,更是雀巢如何在危机中展现治理韧性,以及如何通过传播,让“诚信与价值观”再次成为品牌的核心标签。
在信息透明与舆论敏感的当下,危机无处可逃。对雀巢而言,真正决定品牌未来走向的,不是这起事件的爆发,而是它如何在危机后重新书写自己的叙事。
(本文首发于现代广告,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