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换帅,千亿公募还有何烦恼?

来源:投资者网 作者:吕子禾 2025-09-09 13:44:5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再次换帅,千亿公募还有何烦恼?)

《投资者网》吕子禾

2025年8月30日,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公告称:任命黄德良为新任董事长,任职日期追溯至8月29日,与此同时,自3月起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的总经理易勇,正式回归专职总经理岗位。

这一人事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兴银基金在经历五个月治理空缺、管理规模震荡后,股东方华福证券推动的关键布局。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兴银基金管理规模虽重回千亿关口达1101.66亿元,但存在权益类占比不足5%的结构性矛盾,以及2024年以来规模缩水超12%的压力,都让此次“换帅”承载着规范治理与业务突围的双重使命。 

千亿光环背后

兴银基金的规模轨迹,折射出中小公募在行业竞争中的挣扎与起伏。2023年末,公司凭借货币基金的爆发式增长,管理规模触及1252.36亿元的历史峰值,成功跻身“千亿公募”行列,其中货币基金单类规模就达663.80亿元,占比过半。

但好景不长,2024年市场环境切换,货币基金规模大幅缩水近155亿元,跌幅达23.32%,拖累公司整体规模降至1062.77亿元;2025年一季度,规模进一步下探至899.76亿元,首次跌破千亿关口,直至二季度末才借助债券基金的稳健表现,勉强回升至1,101.66亿元,在162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3位。

这种“大起大落”的规模波动,既反映出公司对低风险产品的路径依赖,也暴露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不足。

从产品结构看,兴银基金呈现出明显的“偏科”特征。截至2025年9月,公司债券基金规模665.7亿元、货币基金399.41亿元,两类固收产品合计占比约97%,是规模的绝对支柱。反观权益类产品,13只股票型基金合计规模21.49亿元,18只混合型基金合计12.47亿元,总规模不足50亿元,占比尚不足3%。

投研团队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挑战。截至2025年9月,兴银基金共有15位基金经理,管理着63只基金产品,平均每位基金经理需管理约4只产品,且近半数基金经理任职未满2年。 

五个月治理真空落幕

此次董事长变更的直接原因,是前任董事长吴若曼的离任。2025年3月29日,兴银基金公告称吴若曼因“个人原因”卸任,其在致投资者的信中提到“将从董事长的职位上荣休,进入人生新的阶段”。

这位拥有近40年金融从业经历、横跨证券、银行、期货、基金多领域的“全领域”人才,在2023年5月至2025年3月的任期内,曾推动公司规模突破千亿,但随着其离任,公司陷入董事长职位空缺的治理真空。

按照《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为保障运营连续性,总经理易勇自3月28日起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

易勇在代职期间,延续了公司固收领域的优势,推动债券基金规模稳步增长,助力公司在2025年二季度重回千亿规模,同时主导发行了兴银鑫裕丰六个月持有期一级债基、兴银中债优选投资级信用债指数基金等产品,其中后者首募规模近60亿元,成为行业“小爆款”。

不过,受限于团队结构与资源投入,易勇未能扭转权益业务的颓势,代理董事长的“临时属性”也决定了其难以推动长期战略调整。

从新任董事长黄德良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兴银基金股东方华福证券的战略意图。这位1973年出生的“金融老将”,拥有本科学历与硕士学位,近三十年职业生涯深植“兴业系”:1996年从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起步,历任总行财务会计部、重庆分行计划财务部、同业部等核心部门负责人,后升任重庆分行行长助理。

2012年,黄德良转战兴业国际信托,任党委委员、副总裁,积累了非标资产运作与跨市场资源整合经验;2014年3月加盟华福证券,担任党委副书记、总裁长达11年,2025年7月进一步出任华福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期间推动华福证券完成从区域性券商到全牌照全国性综合券商的转型,并在2024年主导47.57亿元增资扩股,创下证券行业年度最大规模股权融资纪录。

这种覆盖银行、信托、证券的跨界履历,不仅与兴银基金的“兴业系”基因高度契合,更能为其带来股东方的资源协同。正如行业内汇添富基金董事长鲁伟铭兼任东方证券副董事长、华夏基金董事长张佑君执掌中信证券的惯例,黄德良的双重任职,本质是股东方强化对基金公司控制、推动业务协同的重要举措。 

换帅=破局?

黄德良的上任,首要意义在于终结了兴银基金长达五个月的治理空缺,让公司回归“董事长定战略、总经理抓执行”的规范架构。此前“总经理代职董事长”的临时模式,虽能保障日常运营,但长期来看易导致决策权责模糊,不利于战略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如今管理层架构清晰,黄德良可凭借其治理经验,优化公司决策流程,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这对于正处于规模震荡期的兴银基金而言,无疑是一剂“稳定剂”。

更值得关注的是,黄德良的跨界背景可能为兴银基金的业务转型带来新变量。一方面,其在华福证券推动的“商行+投行”协同模式,有望复制到基金领域,借助华福证券的投行业务资源与兴业银行的渠道优势,兴银基金或可在“固收+”产品、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领域开辟新空间,进一步巩固固收优势。

另一方面,针对权益业务的短板,黄德良在证券行业积累的投研团队建设经验,可能助力公司引进优秀权益人才、完善投研体系,推动权益类产品从“单点突破”走向“整体提升”。

对兴银基金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股东协同”与“市场化运作”。黄德良作为股东方代表,若过度依赖股东资源,可能导致公司市场化竞争力退化;反之,若无法有效整合股东资源,又会浪费其履历优势。

同时,银行系基金在权益领域的“天花板”也不容忽视,行业数据显示,多数银行系基金因风险偏好、投研文化等因素,权益业务进展缓慢,兴银基金能否打破这一魔咒,仍需时间检验。

从行业视角看,兴银基金的此次人事调整,亦是公募行业治理规范化、股东战略深化的缩影。2025年以来,公募行业已发生超258人次高管变更,董事长、总经理层级调整分别达64人次与52人次,人事变动常态化背后,是行业加速分化下的战略重构。

对兴银基金而言,黄德良的到来是机遇也是考验:若能借助其资源与经验,解决规模波动、结构失衡两大核心问题,公司有望从“千亿公募”成长为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中型资管机构;反之,若转型不力,恐将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边缘化。未来一年,公司权益产品的发行节奏、投研团队的稳定性、规模增长的持续性,将成为检验此次“换帅”成效的关键指标。(思维财经出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方证券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