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东“机器人军团”,持续扩容!)
近日,工商信息显示,机器人初创企业RoboScience(北京机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京东云计算关联公司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为股东,注册资本增至202.18万元。此外,具身智能企业千寻智能也新增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股东,注册资本增至约237万元。
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21日,千寻智能宣布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7月30日,RoboScience也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由京东领投,招商局创投、商汤国香资本跟投,老股东零一创投继续追投,慕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工商信息的变更,意味着融资落地,京东完成了对两家机器人公司的入股。今年以来,京东持续发力具身智能,连续投资了帕西尼、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创业公司,组建起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机器人军团”。业内人士分析称,京东在具身智能赛道广泛布局,并非只是纯财务投资行为,更是试图构建一个以自身场景为依托、连接技术与应用的具身智能生态体系。
京东加码具身智能“快慢脑”核心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RoboScience成立于2024年,创始团队阵容豪华,由前苹果技术主管田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邵林共同创立。
其中,公司首席执行官田野本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后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深造,曾是苹果总部最年轻的主任工程师之一,曾任苹果公司设备端机器学习平台团队技术负责人。在苹果工作的十余年里积累了大量把AI技术落地到软硬件产品的丰富经验。邵林作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博士同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深耕具身智能领域。
此外,公司还有另外两名联合创始人刘朋海和汪涛。刘朋海曾任科沃斯机器人副总裁,有20余年新产品开发与导入经验,曾管理3000余人团队,实现50余款机器人产品量产,有丰富的产品量产与商业化落地经验。汪涛曾任商汤国香资本募资负责人,拥有近10年的股权投资、投行经验,主导了数十家AI、集成电路、前沿科技等领域企业的投资工作。
这一创始团队覆盖了技术研发、产品落地、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技术路线上,RoboScience自成立起便采用快慢脑分层端到端模型,核心是开发具备高度泛化能力的通用具身智能系统,让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和复杂现实环境。快脑负责实时响应与动态调整,发挥“小脑”作用,保障操作精准;慢脑专注深度逻辑解析与长周期任务规划,充当“大脑”统筹全局任务,实现完全自主推理、零遥操作、高精度、高复杂度、抗干扰的长程具身操作。区别于行业内更为传统和主流的端到端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RoboScience创新性地提出了VLOA(Vision—Language—Object—Action)架构,通过让机器人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实现对任务的理解和多样性的把握,更加专注于任务相关状态的变化信息。
据RoboScience介绍,未来公司期盼将机器人软硬一体智能模块与整机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物流、消费零售、家庭等多个领域。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京东而言,这类底层模型技术有望在未来赋能其广泛的仓储、物流、零售服务乃至家庭陪伴机器人场景,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复用与迭代能力。
“六连投”,京东重金打造“机器人军团”
除了刚刚完成入股的RoboScience和千寻智能以外,今年5月以来,京东在机器人领域频频出手,投资动作密集且系统化,已接连投资了帕西尼、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创业公司,被业内称为“六连投”, 组建起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机器人军团”。
从京东的机器人投资版图来看,其投资对象涵盖产业链多个关键环节。智元机器人是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与RoboScience一样更聚焦于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与众擎机器人在机器人本体上较为领先,其中众擎机器人更是以高动态运控算法见长,能实现高速奔跑、空翻等复杂动作;帕西尼则专注于触觉感知与灵巧操作,其核心优势在于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了理解和交互物理世界的关键“数字神经末梢”。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密集投资机器人公司,京东此前曾回应:“京东高度重视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内的技术热点,聚焦供应链场景,推动创新应用。京东持续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外部投资等方式来构建技术创新生态,让技术为产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
此外,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投入和战略性认知是非常长远的,对于具身智能方向的投资不会止步于此。这意味着,京东的“机器人军团”未来或将持续迎来更多的新成员。
业内人士分析,京东大力布局机器人赛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业务场景与机器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京东在仓储物流、无人配送、零售服务等领域对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人有巨大需求,投资机器人企业不仅能提前锁定技术,还能通过内部场景验证产品,从而形成“投资—应用—反馈—迭代”的闭环。
校对: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