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次中期分红显信心!盘龙药业长期竞争力尚需在创新研发上发力)
据2022年年报披露,公司当时已拥有19个剂型、74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以及1个保健食品和1个保健用品。时隔两年有余,2025年上半年该披露内容未发生任何实质性更新,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数量更已连续七年停滞于"74"这一数字,研发效率与产品迭代速度亟待提升。
9月9日晚间,盘龙药业(002864.SZ)发布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根据公告,本次分红的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15日,现金红利将于2025年9月16日通过股东托管证券公司(或其他托管机构)直接划入其资金账户。
权益分派方案为以现有总股本106,280,960股剔除回购专用账户中已回购股份373,500股后的股本105,907,46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分红1.00元(含税),实际派发现金分红总额为1059万元。
图片来源于:盘龙药业公司公告
实控人享371万分红,机构持仓锐减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系盘龙药业首次实施中期现金分红。据Wind数据统计,自2017年上市以来,该公司已累计实施现金分红10次,分红总额达1.44亿元,对应平均分红率为19.3%。尽管此次中期分红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但相较于中药行业龙头企业,其投资者回报水平仍显不足。具体而言,片仔癀、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及同仁堂等企业上市以来平均分红率分别达41.88%、59.62%、35.93%及43.51%,均显著高于盘龙药业。
从股权结构分析,根据天眼查显示,盘龙药业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谢晓林,其直接持股比例达34.99%。按本次分红方案测算,谢晓林个人将获得约371万元现金红利,无疑是此次分红的最大受益者。而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个人股东占据六席,其中包括谢晓林的弟弟谢晓峰,以及董事会秘书吴杰,分别持股0.69%、0.64%。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此外,投资者机构持仓数据显示,2023年末机构对盘龙药业的持股总量为1428万股,其中基金持仓占比高达89%;而至2025年上半年,基金持股数量急剧缩减近90%,仅余140.47万股。机构持仓的剧烈波动,或折射出市场对盘龙药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审慎态度,可能也是盘龙药业推出中期分红政策以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8月27日披露半年报及分红方案后,公司股价非但未获提振,反而在9月4日一度下探至29.13元/股,这一走势与市场此前对首次中期分红利好的乐观预期形成反差。截至9月11日收盘,中药板块自2025年初以来的股价涨幅为10.59%,而同期盘龙药业却下跌0.39%,表现显著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盈利质量弱化,研发效率待提升
Wind数据显示,盘龙药业近五年营收增速持续放缓,2021-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32.39%、9.81%、0.7%及-0.7%。尽管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幅增长26.06%至5.74亿元,但经拆解发现,这一增长质量实则弱化。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药饮片成为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实现收入1.23亿元,同比激增380.89%。然而,该产品营业成本同步攀升427%,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8.46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显著弱化。
根据2025年半年报,中药饮片主要通过产品推广、参与医疗机构招投标及国家集采等渠道直接向医院或医疗机构销售,其毛利率已压缩至3.49%。也就意味着,盘龙药业正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推高其营收规模,但此举的代价是净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25年上半年在营收同比增幅超过20%的情况下,公司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微增0.81%。
图片来源于:盘龙药业2025年半年报
截至2025年6月30日,盘龙药业应收账款规模达4.57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4.18%,占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79.6%,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可能通过放宽信用政策以刺激销售增长,但由此导致的资金回笼效率下降或将进一步加剧运营资金压力。与此同时,应收账款与利润之比攀升至379.68%,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和资金占用压力。
从费用结构来看,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盘龙药业销售费用持续高企,分别为3.33亿元、3.63亿元、3.61亿元、3.67亿元及1.81亿元,销售费用率长期维持在30%以上。相比之下,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0.14亿元、0.18亿元、0.20亿元、0.37亿元及0.16亿元,除2024年外,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3%。
在研发成果层面,2025年上半年盘龙药业取得阶段性进展。中药改良型新药PL-JT004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受理;化学仿制药PL-JT001完成生物等效性(BE)试验并进入申报生产阶段;3项化学仿制药(PL-JT-002/003)启动临床试验申请(IND)筹备工作;1.1类中药创新药PL-ZY-001、PL-XP013及PL-XP012分别处于临床前研究及II期临床试验推进阶段。
然而,对比其产品布局现状,创新动能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据2022年年报披露,公司当时已拥有19个剂型、74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以及1个保健食品和1个保健用品。时隔两年有余,2025年上半年该披露内容未发生任何实质性更新,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数量更已连续七年停滞于"74"这一数字,研发效率与产品迭代速度亟待提升。
图片来源于:盘龙药业2022年年报,2025年半年报
未来,盘龙药业若想真正提升市场认可度,仍需在创新研发、产品结构优化及经营质量改善等方面寻求突破,而非仅靠短期分红策略提振市场情绪。在中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竞争力,将成为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作者 | 王昊宇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