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AI重构金融 中国能否抢占关键技术与平台中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5 15:47:5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AI重构金融 中国能否抢占关键技术与平台中心?)

当科技创新重新定义金融业的竞争规则,中国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掌握发展主动权?在9月13日至14日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等多位金融人士直面这一核心问题,试图在技术霸权与金融自主的博弈中,找到中国路径。

刘珺表示,数字时代推动金融从以资本为轴转向以科技为轴,科技创新催生科技巨头自建生态与内部资本市场,减弱传统金融中介作用,形成‘再中心化’趋势。中国须抢占关键技术与平台中心,避免边缘化。金融机构应摒弃同质化竞争,实现深度与广度兼备的转型,培养兼具垂直产业知识与横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代币化、虚拟融合等全新挑战。

李扬指出中国利率持续下行已成为不可逆趋势,正深刻改变社会融资结构,推动“脱媒”现象加剧。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从依赖息差转向发展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及资产交易业务,探索综合经营。

吴晓求提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生态链重塑,重构资本市场生态链需三大支点:资产供给端借科创板、创业板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提高科技属性;资金需求端借央行资本市场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稳预期,放宽大资金入市规则改善流动性;制度端强化透明度,推动违规处罚向行政与刑事并重转型。

从应用创新到底层架构自主

金融竞争的核心已从业务创新升级为技术平台的掌控。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指出,金融科技已深度融入银行业务,大幅提升效率与风控水平。银行在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生态中仍处重要生态位,通过吸收风险和维护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创新,银行须审慎平衡技术应用与风险管控,坚守安全底线,以稳健方式推进数字化转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潘敏强调,金融科技能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提升金融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金融科技变革改变的是金融业态的组织形式,但金融的本质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复旦大学张金清教授认为,与传统金融相比,科技驱动下的金融生态发生颠覆性变化,金融风险呈现出新特点(例如价格可预测性趋弱,金融风险诱因、信用基础等皆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使得金融监管面临技术、金融、社会伦理等诸多层面的冲击和挑战,需要组建具有赋能和连接功能的各种平台、生态,并将从机构转变为节点,更加关注其功能和行为。

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副校长认为,稳定币作为融合加密货币创新性与传统货币稳定性的数字资产发展迅猛,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其通过法定货币准备、加密资产超额抵押、算法等锚定机制追求价格稳定。它在跨境支付等领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冲击国家金融安全,如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导致资本异常流动等。我们应堵风险、促创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并加强技术攻关,维护金融安全。

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协同演进

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发现平台优势国家队ETF持股具有稳市场和强实体的双重政策目标,其市场化运作方式能有效发挥耐心资本属性,通过政策信号传递,从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撬动社会资本以及治理赋能三大途径,显著提升企业实体投资与创新水平。建议从工具创新、考核体系等方面优化政策设计。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强调强监管下金融安全与发展可兼顾。监管处罚能约束银行风险,同时银行主动转型,通过优化信贷、提升风控,可让利实体经济、促进就业,但存在大银行区域信贷失衡问题。建议监管转向引导,银行将主动治理纳入战略,形成风控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前执行院长张春提出,中国应通过“跨境支付+离岸人民币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强调风险隔离和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以上海自贸离岸债为例,指出需构建包括监管、基础设施、市场、机构、法律在内的离岸金融体系和规则,并呼吁加强相关理论创新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刘晓蕾提供国际经验警示,基于2018年对华加征关税后的数据,分析显示,非美国基金普遍减持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中国企业,而美国基金调仓不明显。这一非对称反应反映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前景的差异化认知。她建议,中国应加强外资信心,稳预期需内外并重,进一步提升开放政策的适应性与配套水平。

人才与监管

技术平台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中国人民大学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赵锡军表示,金融科技正深刻重塑金融生态,国内银行业年投入超千亿推动系统分布式转型和数字化升级。这一进程凸显三类人才紧缺:复合型、高端领军型及区域均衡型人才,亟须加强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专业队伍培养,以应对行业变革。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认为,科技赋能金融的实际效果需审慎评估。互联网银行在经济下行时不良率显著上升;稳定币则存在底层资产风险、挤兑风险和构建“影子货币体系”三大潜在风险。目前科技对金融的理论影响尚不清晰,需从经济学原理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监管平台自主权至关重要。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涉及金融主权、经济安全和发展主动权。中国金融业站在历史转折点,既面临技术突破的机遇,也遭遇外部制约的挑战。

这场变革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金融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工具,更是社会信任的载体、价值判断的体现与风险共担的机制。在算法与数据日益主导决策的今天,金融学科的使命,不仅是解释市场,更要参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透明度与韧性的金融文明。

制度创新同样重要。要构建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防范风险的监管框架,完善适应数字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加快培养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为金融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要走出一条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发展道路。既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更要立足国情创新发展;既要拥抱技术变革,又要坚守金融本源;既要鼓励市场竞争,又要维护金融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金融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工商银行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