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武汉振翅!“未来之鹰”引领中部突围,竞逐产业“无人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5 17:23: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武汉振翅!“未来之鹰”引领中部突围,竞逐产业“无人区”)

在科技浪潮奔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武汉,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正以昂扬之姿拥抱未来产业,竞逐科技“无人区”。

近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武汉市经信局”)发布2025年武汉市第一批“未来之鹰”企业名单,30家聚焦先进半导体、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它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先锋队”,更是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生力军”。

这份名单不仅是一纸认定,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战略跃迁。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推向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培育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正凭借其区位优势与创新资源,抢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系统谋划和推进未来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武汉涌现出全球领先的三超光传输系统、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前沿3D NAND闪存芯片等一批“硬核”成果。根据规划,到2027年,武汉将力争打造5个以上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营收突破千亿元。

“未来之鹰”的振翅,不仅助推武汉产业能级跃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筑基石:打造国家战略“创新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未来产业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焦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为此,我国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发展。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

在这一国家战略指引下,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正凭借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抢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2024年4月,《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明确提出6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的发展蓝图,与国家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核心方向的布局高度契合,形成“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的有效呼应,系统谋划和推进未来产业布局,可谓正当其时、正当其势。

武汉的底气,源于其完善的产业体系、活跃的创新生态,以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标志性产品的能力。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武汉逼近未来产业爆发的临界点。此外,武汉凭借其地理与创新优势,正逐步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沿海单极依赖”现象,为构建“多极支撑、东西均衡”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武汉力量。

丰羽翼:构建产业生态“赋能链”

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武汉展现出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2021年,武汉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布局五个未来产业。2024年,武汉进一步明确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聚焦发展量子科技、先进半导体、新型储能等13个细分领域,并在先进半导体、6G通信、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未来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了3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和1个未来产业培育先导区,未来产业路线图愈发清晰。

创新平台“筑巢引凤”。武汉围绕产业链系统布局,已建设成体系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包含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国字号”载体。

同时,武汉加速构建全国首创“大鱼带小鱼”产业联合体,即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及创投机构等核心要素加快整合,坚持以“用”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做“有市场的创新”。

“中试一子落,创新满盘活。”武汉把制造业中试平台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胜负手”,在全国率先布局“立体式”中试网络,打造“顶天立地”的硬核支撑——7家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培育名单,21家获省级认定、27家晋级省级培育,中试平台星罗棋布,覆盖光电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赛道,为科创企业提供小批量生产验证、工艺优化、成本控制等关键服务,形成“湖北样板、武汉速度”。

创新产品“百花齐放”。有了产业“土壤”和创新“养分”,武汉不断产出“硬核果实”。据悉,武汉在电磁能、类脑科学、脉冲强磁场、卫星导航定位、光纤研发制造等赛道悉数领跑,并将多项“全球第一”收入囊中。例如,全球领先的三超光传输系统、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全球前沿的3D NAND闪存芯片、全球最低刷新率穿戴设备屏、全球首创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全球首创“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这些“硬核”成果不是实验室里的突破,而是埋进产业园的“种子”,一旦实现规模化,即可形成排浪式的先发优势。

技术“高光”最终要落到产品层面,武汉已率先“出牌”,打造出一系列标志性产品。除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全球首条印刷OLED技术显示屏生产线等全球首创成果外,“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10款人形机器人在湖北新春第一会上集中亮相,标志着世界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有了武汉力量。中科酷原发布国内首台100比特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理工数传AI产品覆盖全国近70%出版机构,兰丁建成多个人工智能肿瘤筛查实验室。

基金支持“精准滴灌”。针对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难、培育散、落地慢”的痛点,武汉创新政策工具,引入“耐心资本”护航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武汉基金、江城基金两支政府投资基金未来五年将联动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元母子基金集群,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升级,覆盖从种子期、天使期到成长期的全阶段资本需求。

更引人注目的是,武汉突破性放宽了出资比例与亏损容忍度——对创业投资类基金的出资比例上限提升至50%,允许早期项目“直投”,且单个项目亏损容忍度达最高100%,真正让资本“沉得住气”,敢投、愿投长周期创新项目。

同时,武汉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机构,推动成为银行股权投资(AIC)试点城市,构建起多方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矩阵。反映到数据上,2024年,武汉私募基金投资增速全国第2,募资增速全国第5,私募股权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韧性。

场景赋能“开放多元”。武汉市经信局深入开展AI赋能应用协作,通过系统化的需求征集与供需对接,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正加速落地。在AI+教育方面,华师“小雅”平台正式落户武汉经开区;AI+医疗方面,联影智融与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共建“湖北省复合手术室应用示范中心”,预计年底投用;AI+光传输方面,长飞光纤与东风联合研发的智能汽车光纤通信解决方案,已在东风eπ007车型上完成1.2万公里的实车路况测试;AI+制造方面,惟景三维在线智能三维测量技术目前已在宁德时代、小米汽车、东风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得到应用,正积极推广到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

击长空:锻造产业崛起“引爆点”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窗口已经打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活力——既需龙头企业勇闯“无人区”,也需中小企业专啃“硬骨头”。为此,武汉创新推出“未来之鹰”企业培育计划,从源头挖掘并持续培育一批掌握前沿硬核技术、具备爆发式成长潜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未来之鹰”企业,是指专注于未来产业赛道,具备突出创新能力与硬核科技实力,推出行业标志性产品或服务,展现出高速成长潜力并发挥显著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申报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标志性产品、成长性和示范带动作用。

入选企业将获得创新项目申报、产融对接、人才培育、创业辅导等全流程服务。政府通过“政府搭台+场景开放+基金赋能”组合机制,帮助企业抢抓技术变革机遇。

首批“雄鹰”中,一批企业已开始“领飞”。在未来制造领域,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睿兰达”)以“十年规划,百年愿景”的定力,深耕底层算法与垂直领域与具体场景,现手握近300项专利。“之前我在合资车企工作时,看见产线成千上万的设备来自德国或日本,连微小元器件都指定海外品牌——这种刺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不能永远受制于人。”法睿兰达创始人兼CEO李大伟表示。

于是,他选择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武汉创立法睿兰达。“武汉的产业环境与政策支持给公司提供了良好土壤。”李大伟表示,公司落户有“中国车谷”之称的武汉经开区——这片聚集了数十家整车厂的产业沃土,不仅为技术研发提供了优渥的环境,更让区内绝大多数车企后来都成了法睿兰达的客户。

在李大伟的规划中,公司前五年深耕轮式移动机器人,后五年将融合轮足式人形机器人,最终构建全局柔性无人工厂。“精灵大陆(Fairyland)不仅是企业名字,更寓意我们要缔造的科技秘境。”李大伟补充。

在未来信息领域,武汉凌久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久微电子”)直面国产高端芯片“卡脖子”难题,历经近二十年技术沉淀,已组建国内顶尖GPU和SoC、NPU研发团队,累计申请专利超百项。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成立以来,武汉市各级部门特别是经信局和东湖高新区贴近服务,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精准帮助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痛点和难题。武汉市已在光电子、存储等新兴产业全面布局,形成龙头效应,抢占未来产业先机。凌久微将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趋势,围绕人工智能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产业协同。”

在未来材料领域,武汉市飞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瓴光电”)凭借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常压微波等离子体预制棒制备技术”,实现了对非金属元素深掺杂石英玻璃的颠覆性突破,成功打破德国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相较于传统工艺,该技术不仅能够高效生产大尺寸非金属元素深掺杂光纤预制棒,而且能耗更低、效率更高,为国产特种光纤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现在已经建成了年产1000kg的高性能预制棒生产线,构建了面向极端环境、激光传能、生物医美、光纤传感等核心应用场景的四大类宽光谱传输型预制棒及光纤产品体系。”飞瓴光电董事长童维军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飞瓴光电在实践中,始终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其重点布局的光学材料掺杂技术与武汉重点发展的工业光网络、激光装备等产业高度契合,深掺氟石英预制棒、八边形掺氟套管、紫外多包层光纤等核心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武汉的工业光网络等重点项目。

“未来,我们将重点布局强激光、强电磁、高温极寒、抗辐照等前沿领域,计划建设光电新材料创新中心,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创新高地,真正实现‘科技向善,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童维军补充道。

在未来健康领域,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德维斯”)专注妇科肿瘤预防诊疗服务和创新疗法研发,现已建成妇科肿瘤诊疗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并依托湖北全产业链支撑,研发出子宫内膜癌无创检测试剂盒、11种实体瘤的溶瘤腺病毒注射液等多款全球首创产品。其中,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双双超过90%,目前已经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

“这主要得益于武汉医疗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交叉。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领衔的武汉同济医院团队,对HPV感染致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十几年的基础研究。确认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之后,再以公司为载体,以产品为呈现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此外,我们在2021年获得了武汉市的揭榜挂帅的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让产品向前向后进一步延伸。”凯德维斯常务副总杨帆表示。

从“一五”时期的工业重镇,到新时代国家战略的科技支点,武汉始终屹立潮头。如今,当未来产业竞争渐入“无人区”,国家需要的不仅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能够同时完成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裂变全链条突破的战略腹地;中部崛起需要的也不仅是GDP增量,更是重塑全国创新格局、平衡区域资源配置的“第二增长极”。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德时代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