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张人禾:1.5℃温控下,气候变化重塑行业格局|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极端天气正成为新的经济变量。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最新数据,2024年成为首个突破《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年份。中国气象局也警示,2025年全球平均气温仍有可能再创新高。
极端气候背后的推手是谁?碳中和进程中哪些行业企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企业又该如何从防御转向主动布局?围绕这些问题,在2025年服贸会第四届气象经济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张人禾是气候动力学家, 长期从事厄尔尼诺现象以及亚洲季风和中国气候变异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与业务能力。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百年来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应对气候变化在当前看来最关键的仍是进一步加大减排措施的力度,通过更有效的减排确保温控目标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1世纪》:部分观点认为,并非是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气候变暖。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张人禾:这类观点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从长期历史角度看,地球历史上确实有很多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甚至有时增温会超前于二氧化碳增加,这说明自然系统本身也能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
但有一个关键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近百年内(不到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就出现了显著上升,而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的类似变化,往往需要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这种几十年到百年内的快速增温,在地球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种增温已经证实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事实上,通过科学估算,我们能明确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这些排放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甚至能测算相关减排措施带来的投资效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短期内(几十年到百年)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而历史上百万年尺度及其更长时间尺度上的的二氧化碳变化,与自然系统的作用有关,两者时间尺度不同,成因也不同。上述观点并非错误,但必须明确区分时间尺度这一前提。
《21世纪》:自然系统中,哪些关键因素会影响气候变化?准确区分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这两者对“双碳”决策有何意义?
张人禾:要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首先必须厘清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规律,避免将自然波动归因于人类活动,这是气候研究的首要问题。自然系统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会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影响。
一是火山活动。每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后,会向大气中喷射大量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会像 遮阳伞”一样遮挡太阳辐射,导致全球气温在短期内下降。比如,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全球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这是自然系统中典型的“气候强迫因子”。
二是年代际气候震荡。比如,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太平洋多年代际振荡,这类震荡的周期通常可以长达60-80年,会对全球降水、气温分布产生长期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处于暖相位时,东亚地区降水模式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自然系统的内在波动。
从实际研究来看,若气候模式中不能反映出这些自然变化因素,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偏差可达0.2-0.5℃,这一误差足以影响对人类活动减排效果的判断,而将自然因素纳入后,可以大幅度提升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拟合度。因此,准确区分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能让我们更精准地判断减排措施的实际效果,避免因误判成因导致“双碳”决策偏差。
《21世纪》:《巴黎协定》将全球增温控制目标明确为“2℃以内、力争 1.5℃”。我们距离实现这一目标有多远?
张人禾:从全球气候变暖现状来看,当前全球对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已有一些悲观情绪,对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更不乐观,因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曾超过1.5℃。
需要说明的是,单一年份的气温超过1.5℃不具备完全代表性,因为气温存在年际波动,需通过多年平均气温判断是否真正突破阈值。但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超过1.5℃,这一现象也说明,全球变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按照目前的减排力度,要实现上述温控目标确实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当前看来最关键的仍是进一步加大减排措施的力度,通过更有效的减排确保温控目标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也是保护人类健康、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1世纪》:如何看待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之间协同赋能的路径?
张人禾:“双碳”的核心是关注大气中碳的变化。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并非固定不变。大气中的碳会进入海洋、进入陆地,同时从陆地和海洋又会返回大气,形成碳循环。因此,要真正掌握大气中碳的总量,就必须认识大气、海洋、陆地之间的碳循环过程,这是一个涉及准确认识大气中碳含量的非常关键的自然过程。
绿色经济中绿色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变化催生的。目前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了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又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比如我们看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气候持续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生存都造成了显著影响。
因此,为了减缓气候变暖,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更多地转向清洁能源,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绿色能源发展后,期待着能有效减缓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损失也会随之减少。当前人们的共识正是如此:通过发展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减缓气候变暖。
《21世纪》:碳中和进程中哪些行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直接?市场主体可通过哪些手段降低风险,例如如何利用气象预警提前调整生产计划?
张人禾:经济的发展与天气气候有密切联系。德国经济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曾撰写《气候经济学》,他指出天气在全世界4/5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当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行业其实很多,首当其冲的是能源行业。目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80%以上,因此能源行业不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且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生产企业(包括国内企业)都在向清洁能源转型,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
其次是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领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燃油),因此也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同时其自身排放也加剧气候变化,行业转型需求迫切。
此外,零售业、制造业等行业也受较大影响。这与全球变暖,尤其是极端高温等天气密切相关。比如,极端高温会推动空调、电风扇等制冷产品的需求,进而影响相关制造业与零售业的产销节奏。以欧洲为例,过去欧洲气候温和,对空调需求较低,但近年来极端高温频发,欧洲市场对空调的需求大幅增长,这直接带动了当地相关零售业与制造业的变化。
至于风险防范手段,对能源企业而言,核心是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通过转型既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也减少自身排放对气候的负面影响。
对零售业、制造业等行业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是风险,也有机遇。比如,若能精准预判极端天气,就能提前规划生产与运输。若预测到明年某地区会出现高温,就可提前生产、运输制冷设备并在当地储备。若预测到某地区会出现极端低温,就可提前布局保暖、取暖设备的供应,避免极端天气来临时出现物资断货。因此,提升天气气候变化的预测预报水平,对各行业应对风险、把握机遇至关重要。
《21世纪》:未来哪些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赋能应对气候变化?
张人禾:从大气科学领域来看,我认为主要有几方面。
第一是监测技术。要能准确掌握大气、区域乃至海洋中的碳含量等关键数据,准确反映其变化趋势,清晰呈现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第二是预报预测技术。要提升预报能力,不仅包括提高天气预报水平,还包括对自然系统中碳本身变化的预报,因为碳的变化会随着大气、海洋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要能更好地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预报对清洁能源行业至关重要。比如太阳能,若能对太阳辐射做出精准预报,对太阳能利用意义重大。再比如风能,若能准确掌握风力的变化,对于风电调度、储能以及使用量的调度而言,都是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