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用卡币种“升级”,多银行将美元切换为人民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信用卡支付出现一项变化。
近期,多家银行对信用卡的外币交易进行了币种升级,将过去以美元入账切换为支持人民币入账。截至目前,已有招商银行(600036.SH、3968.HK)、平安银行(000001.SZ)完成了这一调整。
这一细微的调整,将缩短跨境支付的汇兑流程。过去,非美元的境外消费需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两次汇兑,而完成币种切换后,将省去其中一次,这将降低因汇损带来的“摩擦成本”,或能提升刷卡意愿。
市场对此解读不一。有观点认为,这是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压力下的营销行为,称“拼汇率时代”即将来临;也有观点将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联系。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银行、卡组织等多方了解到,本次实际主要为银行应卡组织(如万事达)方面要求所作出的调整。
9月12日,招商银行发布《关于招商银行部分万事达信用卡跨境交易结算币种切换的公告》称,自2025年10月28日起,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结算币种由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具体来看,该行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从“由万事达卡组织以美元金额提交至该行,该行将美元金额转为人民币”,变更为“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提交至该行”。入账币种仍为人民币保持不变。
据介绍,本次调整涉及招行发行的万事达标准信用卡芯片版、万事达白金信用卡、万事达世界信用卡三款产品。
此前8月,平安银行亦发布公告,自9月25日起,平安银行信用卡支持外币交易以人民币入账,客户的外币交易可以选择以人民币入账或以美元入账。
与招商银行仅涉及万事达卡不同,平安银行本次涉及针对万事达、Visa、JCB信用卡外币交易的入账币种进行升级优化,且主卡持卡人可通过APP操作开通或关闭该功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万事达卡的升级或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存量卡的迁移;第二阶段则是8月份以来的“币种升级”,即从美元切换至人民币。
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均对原仅支持境外使用的万事达卡品牌存量单标信用卡进行升级,主要拓展境内人民币交易功能,但境外的结算和入账安排保持不变。
卡组织的竞争
若观察手中的信用卡,常能见到银联、万事达、VISA、运通(Amex)等标识,再加上境内相对少见的JCB、大莱(Diners Club),即为俗称的全球六大信用卡组织。
其中,万事达和美国运通已完成“本土化”,获得了中国内地的银行卡清算牌照,再加上本土企业的中国银联,组成了目前能在内地发卡的3个持牌卡组织。
万事达在中国内地的运营主体称为万事网联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万事网联),于2024年5月开业。
去年,万事网联曾发布《关于万事达卡品牌存量银行卡升级和迁移的公告》,称将协同境内各合作银行,主要是对部分仅限境外使用的存量信用卡产品进行升级,并向全新的“中国万事达”银行卡等承接产品进行迁移。
而8月以来面向境外消费的“币种升级”,似乎是该公司本土化业务策略的扩展延续。接近万事达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复称,此举利好客户,旨在给客户更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币种升级”亦涉及卡组织间的竞争。
从支付链路来看,在以往,万事达卡、VISA等一般需要经过“当地币种→美元→人民币”的流程,即先按照卡组织挂牌汇率转换为美元,银行方面再按记账日当天汇率转为人民币记账。
“例如,用美元信用卡去加拿大消费加元,事实上经历了一次加元对美元的结算,以及一次美元对人民币的还款,这实际上是不划算的。”一位资深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若万事达卡在内地完成币种从美元到人民币的切换,或有助于其内地发卡规模的扩大,同时首批合作银行亦会受益。
目前,中国境内发行的万事达卡可分为“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银联+万事达”套卡、万事达外币单标卡、“中国万事达”卡。
值得注意的是,万事达所指存量卡包括万事达卡单标卡,以及“万事达卡+银联”双标卡。其中,“双标卡”在国外并不存在,因为按国际惯例,一张卡只能归属于一个银行卡组织。这是我国独有的、源自加入WTO以前、金融市场开放初期的历史产物。其中,第一张双标卡是2002年招行发行的银联与万事达的双币卡,此后各银行纷纷效仿推出双标卡。
不过,对于银联卡而言,上述“两次换汇”的问题并不存在。因为作为本国发行的本币卡,银联信用卡支持境外消费由当地货币直接转换为人民币入账,汇率以银联为准。
上述信用卡从业人士向记者分析称,银联卡的优势在于对普通人而言汇率最划算,但局限性在于部分地区的覆盖度不够高。
同时,万事达的升级亦有插曲。近日,某股份制银行万事达卡盗刷事件引起关注,这正是一张以美元结算的存量卡。万事网联9月13日发布公告称,近期在中国境内监测到部分未经授权的交易,万事网联与发卡银行一起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调查,成立专项小组追溯风险源,并共同推进相关持卡人的资金保障流程。
此外,万事达亦在布局借记卡。近年来,招行、广发、平安、中信均新发或升级其万事达借记卡。
影响几何
回到信用卡行业本身, “币种升级”客观上是否对境外消费刷卡有促进作用?
不能否认,信用卡行业依然承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为7.15亿张,较一季度减少600万张,环比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三年内减少9200万余张。
从银行中报数据来看,11家银行披露了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或交易金额均同比下滑;其中招商银行同比下降8.54%,中信银行同比下降12.54%,兴业银行同比下降11.27%。
信用卡承压亦成为各行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拖累项。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信用卡户均消费、笔均消费金额在下降,是信用卡收入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年手续费收入的最大压力点。
据招商银行公告介绍,本次币种切换将带来两个变化:一是指定卡产品的跨境交易将直接由万事达卡组织转换为人民币金额后提交至该行,汇率以万事达卡官网公布为准;二是指定卡产品的境外预借现金(含港、澳、台)手续费的最低、最高收费标准,由“其他线路”变更为“人民币结算线路”,收费标准以招行官网公示为准。该调整最晚自10月31日起生效。
“卡组织的汇率一般比国际汇率标准稍低,但不同卡组织间会不会有差异、切换后具体优惠多少,短时间难以计算。”上述信用卡资深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预计调整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更多体现为成本上的微小浮动,除非若个别消费者对此“十分在意”。
另一方面,尽管“币种升级”更多是卡组织的调整,但合作银行万事达卡的升级存在先后之别,是否会对市场份额有短期影响?
对于万事达是否有意将币种调整推广至更多合作银行,截至发稿,万事达称已收悉但并未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的问询。
不过,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行暂没有相关的调整,目前该行万事达信用卡单标卡是人民币入账人民币还款,双标卡是美元入账人民币还款;另一信用卡中心人士向记者直言,这更多是银行和卡组织之间的调整,不直接涉及顾客,客户体感是否有变化不好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