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仲继寿:给“好房子”解剖麻雀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22 10:00: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仲继寿:给“好房子”解剖麻雀)

什么是“好房子”?规划好,硬件好,通风好,采光好等等,从顶层设计密集发声到建筑工程开工落地,已在紧锣密鼓的实践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仲继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观念的转变是至为重要的,我们以往的实践总是强调某一点时,在这一点特别突出,却忽略了其他问题,没有站在高位,全面衡量到底什么是“好房子”。

“安全、健康、可持续,简单地说,主要是这三个方面。”仲继寿认为,不同的开发商、管理者、设计师和居住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院在近年来参加“好房子”设计竞赛的成果中,正是从这三个维度着手,系统地展现了住宅的种种可能性。

他引用了林徽因在《现代住宅设计参考》中说到的,“住宅是全国经济的一个方面,公共卫生的一个因素,行政上的一个理想,也是文化上的一个表现。”即住宅兼具社会性与人文性,健康住宅需关注生理、心理、社会多维度需求。

仲继寿崇尚自然,他的办公室没有一件新家具,全是旧的。“我们从传统文化能学到什么?古代的建筑材料,是可以回收的,建筑本身是向拆而建,建筑体是采光、通风的。”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开发高周转模式,快速开发、建成、销售,是短期现金流开发模式。而现在在发生变化,仲继寿称,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协调,以及“好房子”,在开始城市生活的一个新局面。房子总是要改善的、更新的,但是要放在公共利益的大格局,才是真正的好房子。

仲继寿教授早在2000年代初,就深度参与并推动了“健康住宅”国家课题研究,并牵头制定了《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参与推广在全国落地实践。在绿色住宅方面,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国家、行业标准,解决了光伏与建筑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标准化难题,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住宅建设中。特别是在?农村住宅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应用?方面有显著贡献。 

访谈

让房子“聪明”起来

问: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数字技术谈的比较多,它们在 “好房子” 的打造上,会怎么重塑未来的建筑设计?

仲继寿:首先得说,“好房子” 这词其实挺模糊的,没有固定边界,尤其是 AI 技术更新这么快,今天的 AI 和明天的 AI 能力都不一样。但现在数字技术给住宅赋能已经开始落地了,就说老人看护吧,穿戴设备、影像监控、红外传感都能实时监测老人的状态,万一跌倒了能立刻报警,甚至还有随行机器人跟着。

问:可现在很多人说人形机器人太难了,根本实现不了。

仲继寿:不用非得是人形的啊。我在国外就见过这类产品,不一定长着人的模样,可能是四足的、带轱辘的,装着摄像头和传感器。它能识别人脸表情,要是老人脸色痛苦,可能是心绞痛之类的前兆,马上就能给家属、托付的人或者 120 报警。

问:那除了老人看护,AI 还能在哪些方面帮上忙?

仲继寿:从我的观察来看,AI 对 “好房子” 的赋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先说说房屋本身的运营维护。家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漏水、煤气泄漏、忘关窗户这些事。之前深圳有户人家煤气泄漏,家里没人,物业因为法律问题不敢破门,最后房子炸了,虽然没出人命,但住着老人,多危险。现在有了 AI,窗户能跟气象联动,下雨前自动关上;遮阳系统也能根据阳光强度调节,既能保证自然采光省电,又能避免光线太刺眼影响办公、画画。还有消防联动,烟感探测器一报警,排烟扇、楼梯间的送风系统就自动启动,这些技术都很成熟了。

问:除了维护,第二个方向是什么?

仲继寿:第二个是健康管理,这方面能做的就更多了。比如现在有智能坐便器,能自动检测尿液成分,分析有没有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有刚才说的老人跌倒监测,这些都是基础的。更有意思的是情感交流和环境干预,比如在办公室或者家里,能用类似投影的技术还原家乡的场景,就像坐在妈妈身边一样,关了设备就消失,不是裸眼 3D,就是还原熟悉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情更舒服。

这属于“主动健康干预”,我现在牵头的 “十四五” 课题,核心就是 “适老化社区主动健康环境干预”,就是想通过环境改善与干预帮助老年人健康生活。

问:那第三个方向呢?

仲继寿:第三个是绿色可持续,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课题。就像遮阳系统、自动窗户,能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使用,降低建筑能耗。还有家里养花,很多人都是浇水太多把花浇死的,现在有智能滴灌系统,能检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自动决定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既省水又能把花养好。

问:怎么看 “好房子” 的标准?

仲继寿:政府更多是给方向,没说具体按哪个标准做就是 “好房子”。比如要求提高层高、做好隔音、解决渗漏开裂问题,这些都是基础。其实我更倾向于用 “负面清单” 定义 “好房子”,就是明确 “不能怎么样”。比如临街的住宅,用双玻中空玻璃就不行,隔音效果达不到,现在技术条件下,必须用三玻两腔的;如果要将卧室隔声标准控制在 50 分贝以上,可能200 厚的混凝土都不够。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研究采用微通孔陶瓷的“静音砖”、“吸音板”等建材。像漏水、开裂、串味这些问题,只要存在,就不能叫 “好房子”,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安全和健康,跟可持续发展也相悖。

聊聊传统的智慧 

问:聊完数字技术,再问问传统智慧的事。在推动 “好房子” 和建筑设计发展时,怎么把中国传统居住智慧和西方先进理念结合起来?

仲继寿: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个说法,就是传统居住方式、城市风貌,怎么跟现代生活、现代技术融合。不能说现代技术就是西方的,现在中西方生活方式早就交融了,中国人过着越来越 “西式” 的生活,西方人也在学中国的田园生活,文化碰撞是自然发生的。

问:但现代建筑技术的源头,不还是西方吗?比如水泥,咱们以前叫 “洋灰”。

仲继寿:技术载体可能来自西方,但中国传统建筑智慧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国外建筑,尤其是欧洲,大多是从石头建筑发展来的;中国不一样,核心是 “土木”,而且是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离的。你看传统的建筑,木构框架可以拆解或者连同屋面整体直接抬走,搬到新的地方,重新砌墙又是一个新家,材料能重复利用。现在的建筑拆了之后,大部分材料都没法再用,砖用水泥砂浆粘住,想拆开都难,最后要么埋了,要么粉碎了当路基,既浪费又耗能。

问:古代建筑是真正的低碳。

仲继寿:古代是稻草、麦秆、灰泥去做那个屋顶,碳足迹几乎没有。而且它还可以变成燃料,还可以变成肥料回到土壤里去。古人的这个可持续方面,是不是很智慧。

问:那现在想回到 “承重与围护分离” 的模式,还能实现吗?

仲继寿:当然能。比如用框架结构,外面的墙和框架不绑定,墙不用水泥砌,强度不用太高,保温层、防水层坏了,直接拆了换新的,不用动主体结构。现在很多人在推模块化建筑,把房子做成一个个模块,吊装拼接,将来想拆了,模块能直接运走,核心筒抗震结构不动,这就是向传统智慧学的 “可拆卸” 思路。

问:那西方的装配式建筑,咱们能直接学吗?

仲继寿:可以学,但不能照搬。国外做装配式,比如机场、商场这些四五层的建筑,是全装配的,拆了之后材料能重新组装;我们很多装配式建筑,说是 “装配”,实际上是 “等同现浇”,把预制构件运到现场,还是用水泥浇在一起,跟现浇没区别,根本没法拆。这就是没学到精髓,只学了个形式。日本的开发商,比如丰田、三菱,都有自己的建筑体系,像造汽车一样,从设计到施工、拆除,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我们的开发商,不管南北,一个户型卖遍全国,根本不考虑当地气候、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做出 “好房子”?

居住有温度,不要技术堆砌 

问:现在很多建筑追求 “高科技”,堆了一堆技术,反而没了生活温度。怎么才能让绿色低碳技术和人的生活习惯、健康舒适结合起来?  

仲继寿:这个问题的核心,是避免 “技术堆砌”,也就是我说的 “过度投资”。很多项目为了噱头,加了一堆没必要的技术,比如所谓的 “十恒系统”,号称恒温、恒湿、恒氧,听着很厉害,但人真的需要完全恒定的环境吗?在恒定环境里待久了,反而适应不了外界变化,更容易生病。 

问:国内是不是很多标准也在引导这种 “技术堆砌”? 

仲继寿:确实有这个问题。有些标准是 “措施导向”,做了某件事就加分,不管实际效果。比如美国的 LEED 认证,就是典型的 “技术堆砌” 标准,我们有些国内标准也学了这套。但也有好的,比如《主动式建筑评价标准》,它以使用者为核心,追求健康舒适、节能产能、环境可持续的平衡,不追求某一项做到极致。比如节能,不能为了节能把窗户做得太小,导致采光不足、空气质量差,最后让人得 “空调病”;环保也一样,不能用太贵的环保材料,导致房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 

问:很多人觉得绿色建筑肯定贵,初始成本高,怎么平衡初始成本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没有办法用低成本做出高性能的绿色建筑? 

仲继寿:绿色建筑不一定贵,关键在精细化设计。比如 1997 年我做万泉新新家园的时候,四层以上全装电梯,当时很多项目六层以下都没电梯;还规划了约120% 的地下停车位,每家至少一个车位,用的是清水砌块,现在二十多年了,小区风貌还没落后,也不用大规模翻新。这些设计看似增加了初始成本,但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反而省钱了,不用后期再砸墙装电梯、扩建停车场。 

问:您刚才说 “以居住者为中心”,能举个具体例子吗?

仲继寿:有个真实的故事,当时万泉新新家园刚开盘,有个女士天天追着我问,房子用的砌块安全不安全,尤其是抗震性能。我跟她说,砌块建筑就像算盘,只要框架不散,算盘珠子就不会掉;房子的砌块是空心砖,用钢筋穿到圈梁和构造柱里,只要构造柱、圈梁及其楼板没问题,房子就不会塌。后来熟了才知道,她爱人在地震中去世了,对结构安全特别敏感。这就是老百姓的“刚需”,但很多开发商从来没想过跟老百姓解释这些,只知道说 “我们用了最好的材料”,却没说到老百姓心坎里。

问:现在很多开发商卷外立面、卷会所,把会所做得像宫殿一样,里面的房子却一言难尽。 

仲继寿:完全是本末倒置。会所再豪华,只是销售时的噱头,住进去之后,老百姓关心的还是房子漏不漏水、隔音好不好、小区安不安全。我见过一个项目,会所里摆了一堆传统文化元素,一进院、二进院、下沉院,看着很气派,但房子里的窗户开启方向和窗帘打架,门的位置设计得不合理,搬家具都费劲,这能叫 “好房子”吗?开发商只想着尽快卖房回款,对居住者的体验考虑得较为表面。

问:那未来“好房子”的发展,您有什么期待?

仲继寿:首先,希望政府能出台 “好房子” 的负面清单,明确哪些问题绝对不能有,比如 5 年内出现漏水、开裂,就不能算合格;其次,开发商要建立 “性能公示”制度,像汽车行业一样,明确告诉老百姓房子的抗震等级、隔音效果、节能指标,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最重要的,是建立“住房服务业”,就像汽车 4S 店一样,从买房到居住、维修、改造,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问:这个“住房 4S 店”,离老百姓还有多远? 

仲继寿:已经不远了,北京市在促进住宅高品质发展的文件里,已经提到要鼓励企业成立“住房 4S 店”,虽然还没大规模推广,但至少是个好开头。现在国央企也在发力,它们不像私企那样只追短期利润,更愿意投入成本做长期服务,比如有些央企的样板间,已经开始考虑老人和孩子的需求,装了扶手、防撞角,还预留了智能设备接口,这就是进步。

“好房子”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技术进步、生活需求不断迭代的概念。从数字技术赋能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到传统建筑智慧的 “向拆而建”“因地制宜”,再到对“技术堆砌”的反思和“住房服务业”的探索,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 让房子不仅能遮风挡雨,更能适配人的生活习惯、守护人的健康,承载人的情感。

未来,“好房子”的实现,需要政府明确边界、开发商转变理念、居住者参与共建与共治,三者形成合力。当资本不再只追逐短期利润,当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而非噱头,当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找到平衡,“好房子” 便会真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秦晋/文)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