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当我们还在谈论“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重塑中国出口格局之时,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已悄然启幕。
机器人精准执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创新药攻克顽疾——这三股力量正汇聚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接过增长“接力棒”,形成引领未来的新“新三样”矩阵。
为什么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
这与当前国际科技竞争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紧密相关。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而在国内,经济增长逻辑正从传统要素驱动全面转向新质生产力驱动,迫切需要新的战略性产业支撑。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也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
新“新三样”不仅是中国制造从“规模领先”走向“技术引领”的标志,更是以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增长瓶颈的关键路径。它们分别代表智能制造的根基、千行百业的“智慧大脑”和生命科学的价值高地,共同构建出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新经济柱石。
政策层面,国家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明确产业战略地位。
从市场表现看,这三大赛道已获资本高度认可。
机器人领域,汇川技术(300124.SZ)市值超2000亿元,北交所多家机器人概念股年内股价翻番;人工智能板块,“纪联海”与“易中天”表现极为抢眼,实现业绩、股价双重爆发。
创新药领域,恒瑞医药(600276.SH)逼近5000亿市值,百济神州(06160.HK)首度盈利,多项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站在全球视角,中国新“新三样”正从“并跑”向“领跑”进发:机器人已进入第一梯队,人工智能在应用层“并跑”且有部分“领跑”,创新药通过“出海”和合作快速突破。
但我们仍面临“卡脖子”风险——高端伺服电机、AI算力芯片、创新药靶点发现等关键环节尚存短板。
突破这些瓶颈,既需政策在数据开放、审评审批、算力基建和人才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也需企业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底层技术与基础科学。唯有夯实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全球标准制定,中国才能在这场全球科技角逐中赢得更大主动权。
新“新三样”,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关乎国家竞争力与安全福祉。它们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经济的未来。
新“新三样”,为什么诞生于此时,又为何恰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
这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博弈与产业链重塑使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主线;国内经济发展逻辑也已从土地财政全面转向新质生产力,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与结构支撑。同时,人工智能的突破引发新一轮科技飞跃,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在这一背景下,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被视为中国的新“新三样”,不仅意味着中国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的跃迁,更体现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思路,即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落地、创新药突破,开辟新的增长曲线,突破传统制造业的内卷化困境。
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不是简单的概念更替,而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使然。从“规模化制造”转向“智能化创造”,从“市场驱动”迈向“创新驱动”。机器人夯实了智能制造的根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智慧大脑”,创新药则攻克生命科学的价值高地——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技术密集、创新驱动、高附加值的新经济支柱。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更是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关键一跃。
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三大行业也各自承担关键使命。正如章俊指出 ,人工智能是通用技术底座,推动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与服务化升级的物理载体,不仅提升生产效率,也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提供解决方案;创新药则兼具公共健康与战略安全意义,既关乎民生保障,也决定中国在全球生命科技竞争中的自主权与话语权。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 ,机器人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载体,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创新药则直接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生物安全。
三个领域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共同构筑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点——人工智能是驱动创新的“大脑”,为机器人和创新药研发赋能;机器人是承载创新的“躯干”,将AI的算力与算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药既是这项协同创新的“成果出口”,也是牵引前两者发展的“需求动力”。三者形成一个紧密的闭环:人工智能(大脑)提供智能决策 → 机器人(躯干)执行精密操作 → 共同赋能创新药(成果)研发与生产 → 创新药的成功又为前沿技术提供应用土壤和资金反馈。这套体系不仅助推了各产业内部的效率提升,更通过技术间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最终从整体上强化了中国在高端制造、数字科技和生命科学等全球战略前沿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专为契合国家战略的优质未盈利企业而设置,从其开放领域可以窥见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在2025年6月发布实施的科创板“1+6”政策中,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从早期聚焦生物医药行业,拓展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由于创新药属于生物医药行业,机器人可以视为人工智能的子赛道,这意味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已经被悉数纳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三大行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占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上一代“新三样”。到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这新一代新“新三样”的转变,意味着什么?田轩这样概括到:这一转变不仅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举措,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支柱。
聚焦股市与企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这三大行业,均吸引了资本的高度追捧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中的优秀企业同样层出不穷。
机器人赛道,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方向,被认为可能是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智能终端。
以9月22日收盘价计算,A股市场机器人板块中市值超500亿元的公司已达到9家,包括汇川技术、歌尔股份(002241.SZ)、先导智能(300450.SZ)等。其中,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伺服系统、PLC等)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汇川技术,总市值已超过2000亿元。
除了大市值公司,一些机器人赛道个股年内涨势颇佳,特别是北交所的机器人概念股和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相关的公司。
2025年9月8日于北交所上市的三协电机(920100.BJ),股价表现最为突出。其发行价为8.83元/股,首日开盘价达到69元/股,盘中最高一度升至85元/股,最终报收78.20元/股,上市首日涨幅高达785.62%,创下2025年A股市场新股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同时,其换手率高达95.95%,也刷新了年内新股首日换手率纪录,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万达轴承(920002.BJ)、万通液压(830839.BJ)、开特股份(832978.BJ)、华密新材(836247.BJ)、骏创科技(833533.BJ)、明阳科技(837663.BJ)、乐创技术(430425.BJ)等一批北交所机器人概念股,年内股价也成功实现翻番。
与此同时,一些正在备战IPO的机器人赛道企业成为资本追捧的“香饽饽”,以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最为典型。
宇树科技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提交A股IPO申请文件,由中信证券辅导,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该公司2024年营收超10亿元,已连续4年盈利,C轮融资后估值达120亿元;主要产品包括四足机器人(Go/A/B系列)、人形机器人(H/G系列)及组件产品。
智元机器人于2025年7月宣布收购上纬新材(科创板)至少六成股份,这被外界视为其借壳上市的第一步。该公司成立后快速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LG电子等,产品主要集中于人形机器人“远征系列”。
人工智能是又一个硬科技十足、优质企业聚集的赛道。其产业链庞大,涉及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应用软件等多个环节,且在不同市场(如A股、美股)均有众多上市公司。
与机器人赛道相比,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市值企业数量更多。截至9月22日,总市值超千亿元的人工智能赛道企业已达6家,包括国产AI芯片龙头寒武纪(688256.SH)、聚焦智能安防与机器视觉的海康威视(002415.SZ)、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中科曙光(603019.SH)、办公软件和服务提供商金山办公(688111.SH)、大模型和应用领域领军企业科大讯飞(002230.SZ),以及智能终端产品和移动互联服务提供商传音控股(688036.SH)等。其中,寒武纪与海康威视的市值均超过2500亿元。
抛开市值,人工智能领域上市公司中当前备受瞩目的当属“纪联海”与“易中天”。相关企业凭借大模型产业红利,实现了业绩与股价的双重爆发。
聚焦AI算力芯片与基础设施的“纪联海”,是寒武纪(AI芯片研发)、工业富联(601238.SH)(AI服务器制造)、海光信息(688041.SH)(算力配套芯片)的简称,三者共同构成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算力需求推动三家订单激增,业绩迎来显著突破。据Wind数据,工业富联营收达3607.59亿元,同比增长35.58%,创下历史新高;寒武纪、海光信息同期营收分别为28.81亿元、54.64亿元,其中寒武纪营收同比大涨4347.82%,增长势头极为迅猛。
股价表现同样呼应了业绩的强势。截至9月22日,年内工业富联以234.34%的涨幅领跑,市值也借此突破1.4万亿元大关;寒武纪、海光信息则分别上涨112.46%、74.59%。更引人关注的是,2025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期间,寒武纪股价多次在盘中或收盘时超越贵州茅台,成为市场热议的“黑马”标的。
在算力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大模型对数据传输的高要求也推动数据中心加速建设,进而直接拉动800G、1.6T等高速光模块需求爆发。这一趋势下,聚焦CPO光模块领域的“易中天”组合——新易盛(300502.SZ)、中际旭创(300308.SZ)、天孚通信(300394.SZ),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39.4亿元、39.95亿元、8.99亿元,其中新易盛、中际旭创净利润同比涨幅分别达355.68%、69.4%。
股价方面,年初至今,新易盛以317.15%的涨幅居首,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分别上涨239.79%、186.77%。股价大涨背后,既是市场对“易中天”三家企业的认可,也是对我国人工智能赛道未来前景的看好。
AI热度的持续传导,让国内芯片领域的关注度也不断升温,尤其是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企业更是受到资本追捧。作为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芯国际便是典型代表——9月18日,其A股股价盘中冲高至127.49元/股,市值一度突破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人工智能+”行动纲领。该文件提出了到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阶段发展目标,旨在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部署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大重点行动;同时强调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支持AI芯片攻坚)、优化应用发展环境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文件将AI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政策确定性,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
在创新药赛道,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同样不少,其中不乏大市值企业。
典型如恒瑞医药(600276.SH),其目前市值已直逼5000亿元大关。恒瑞医药作为国内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代表,研发投入巨大、管线丰富,并正加速国际化布局。
市值同样可观的是药明康德(603259.SH)、百济神州(06160.HK)。药明康德作为CXO行业龙头和创新药研发的“卖水人”,受益于全球及国内创新药研发景气度;百济神州是国产创新药出海的标杆,其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试验成功并实现全球商业化;以截至9月22日收盘价计算,二者市值均位于3000亿元左右。
此外,作为传统药企成功转型代表的翰森制药,以及凭借PD-1信迪利单抗、减重药玛仕度肽等潜力管线站稳脚跟的信达生物,市值也均在1500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自7月以来,创新药赛道获得两大重磅政策支持。其一为7月1日国家医保局与卫健委联合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了覆盖研发、准入、支付全链条的支持机制。具体包括:支付端深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准入端健全医保目录调整流程,合理确定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并探索建立“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国际化方面促进创新药全球市场发展,支持创新药出海,同时鼓励更多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
其二为9月12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核心措施是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该政策覆盖中药、化学药及生物制品1类创新药,重点支持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品种、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中药创新药品种及全球同步研发的品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出海(BD)及国际化方面实现重要突破。三生制药(01530.HK)与辉瑞达成60.5亿美元交易,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在全球取得商业成功,均证明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已获国际顶尖药企认可,打开了估值空间。
与此同时,头部企业正逐步从“烧钱”走向“赚钱”。百济神州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印证了创新药商业模式的可盈利性,显著提振了市场信心。多家企业创新药收入大幅增长,内需市场持续释放。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新“新三样”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答案是:三大行业之间存在差距,整体正处于从“并跑”向“领跑”迈进的关键阶段。
据田轩与章俊分析,机器人领域进展最快,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在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整机集成能力和系统解决方案优势明显。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
人工智能处于并跑阶段。依托庞大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我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层已具备全球竞争力,部分应用实现领跑。人工智能凭借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灵活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应用生态持续扩展,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引擎。
创新药产业步伐相对稍慢,正从“跟跑”向“并跑”迈进。新药申报数量显著增长,生物类似药和细胞治疗等领域进展迅速,并通过国际合作与“出海”模式加速突破。截至2025年7月,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额持续增长,仅2025年上半年许可授权交易总额就达660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显示出我国研发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三大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首先,超大规模市场带来丰富应用场景和快速反馈,推动技术持续迭代与商业模式加速验证;
其次,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突出,机器人已形成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闭环,人工智能和创新药也在产业集群中快速集聚;
第三,制度与政策改革持续释放红利,审批效率提升、监管机制创新,为前沿技术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因素叠加,使三大产业协同效应日益增强,形成独特的系统性优势。
与此同时,“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这些瓶颈既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阻碍,也决定着未来能否在竞争中实现突围。
三大行业的“卡脖子”环节分别在哪里?
具体来看,机器人在高端伺服电机、高精度减速器和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上仍依赖进口;人工智能面临算力芯片受制于人的风险,底层基础设施不足制约发展,框架生态也存在短板;创新药则存在靶点发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转化率偏低、研发同质化严重、高端实验仪器与试剂依赖进口的结构性问题,国际化过程中还面临临床设计和合规能力不足的挑战。
要突破这些“卡脖子”瓶颈,章俊认为,需持续加大对底层技术与基础科学的投入,提升核心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应积极参与全球标准与监管规则制定,增强制度性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市场规模驱动向技术引领驱动的跃升,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权。
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新“新三样”三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策层面应当如何发力?
综合章俊与田轩观点,首先要做的是数据开放。应加快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数据开放机制,针对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制造业、医疗、交通等行业数据分类分级开放,明确数据权属、使用边界及安全责任,破解“数据孤岛”问题。加快建设国家级高价值数据库,特别是在医疗健康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可信数据空间”和“监管沙盒”机制,从根本上缓解数据孤岛与模型训练不足的问题,为人工智能和医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审评审批方面,需要持续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创新药审评流程,对突破性疗法、罕见病药物等实行优先审评审批;推广智能审评模式,对高频事项实现自动化处理,缩短审批周期,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完善创新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产品的“附条件批准”机制,加快研发成果向临床与产业的转化。
再次,在算力基础设施和人才供给方面,应形成公共与市场化结合的双重支撑。算力层面,可以通过建设专项算力枢纽并给予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大模型训练与医药研发的算力需求;同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国家级机器人检测认证中心、AI大模型训练平台、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如基因测序中心、化合物库),并向中小企业开放使用,降低创新成本。
人才层面,则需推动跨学科教育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体制、地域壁垒,培养兼具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最后,在创新生态环境方面,一是应建立动态化监管科学体系,避免“一刀切”抑制前沿创新,通过“监管沙盒”和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为新技术提供试错空间;二是要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政府基金引导作用,鼓励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并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分散研发风险;三是还需深化国际协同,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推动国产产品和服务加速“出海”,在开放竞争中锻造长期竞争力与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