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文化产业迎融资热潮:”AI+文化“成新引擎,三大瓶颈待突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5 07:34: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文化产业迎融资热潮:”AI+文化“成新引擎,三大瓶颈待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冯紫彤

“无论从政策环境、新技术驱动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文化产业都进入到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作出上述判断。

当前,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文化出海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正借助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报告显示,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已突破19.1万亿元,投融资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起显著回暖。然而,A股文化企业估值机制滞后、科技类企业培育支持不足、多元退出渠道尚未畅通等结构性问题,仍制约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


产业复苏与资本回暖同步,文化科技融合成投资主线

2024年,文化产业在政策密集落地与技术持续赋能的双重推动下,整体营收规模稳步增长。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2025上半年增速提升至7.4%;其中,文化新业态表现尤为突出,上半年营收增速达13.6%,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与此同时,投融资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起加速恢复,2025年上半年融资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63.2%和88.9%。

分市场看,债券融资持续活跃,私募股权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再融资活动也逐步回暖。从投资方向看,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已超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也超过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IP经济赛道同样受到资本青睐。如拼搭角色类玩具的领导者布鲁可在香港上市,实现超17亿元融资,显示出IP孵化与商业化路径逐步成熟。

深层挑战待破解,构建全链条投融资体系迫在眉睫

尽管市场热度回升,报告也指出,当前文化产业投融资生态仍面临三重问题。

一是A股上市文化企业的整体估值未能充分反映文化科技、文旅融合等新业态的成长性,影响资本定价与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在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政策与金融支持的衔接仍存在断层,对初创及成长期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三是多元退出机制尚未完全畅通,尽管政策层面推动文旅公募REITs、S基金、并购重组等渠道发展,但在落地环节仍存在堵点。

面对“十五五”期间文化产业迈向支柱产业的战略窗口,报告建议,应从构建“投融管退”全链条政策体系入手,完善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私募股权、并购重组、S基金及REITs市场发展,从而提升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与保障能力。

当前,文化产业已进入供需协同、制度与要素联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出海并进的新阶段。能否在热度之下破解结构性难题,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成长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力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北京文化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