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0.1折起拍!大众汽车金融近8.84亿不良贷寻买家)
近8.84亿元的个人不良贷款,拟以起拍总价1926万元进行处置,部分资产包的转让起始价格已低至0.1折。
10月10日,银登中心官网信息显示,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集中挂牌五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近8.84亿元,五期项目合计起始价仅约1926万元。其中,第4期项目以1.74亿元的未偿本息总额,起拍价仅为181万元,折价率约1.04%。
这场大规模的“甩卖”行为,意味着部分汽车金融公司处置历史坏账已进入深水区。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汽车金融并非孤例,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等同业机构也在推进类似操作,一场由监管引导、市场承接的金融机构风险出清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于10月10日披露的公告,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对2025年五期个人不良贷款(以个人消费贷款为主)进行集中转让,项目状态为“重新挂牌”。这五期项目合计涉及借款人超6800户,未偿本息总额达8.84亿元,而合计起始转让总价为1926万元,整体折价率约为2.18%。所有项目均采用线上多轮竞价方式,竞价日集中在10月下旬,意向受让方需缴纳30万元保证金,并在竞价成功后5个工作日内签订《资产转让合同》。
从资产质量看,这批贷款风险较高。五期项目的五级分类均为“损失”类,且全部处于“已核销”状态。尽管贷款合同中普遍包含机动车抵押条款,但因未办理抵押登记,出让方明确表示将在转让时放弃抵押权,受让方无法行使抵押权。诉讼状态方面,多数项目“终本执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笔数占比过半,意味着债务人已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清收难度极大。根据公告披露,五期项目的交易基准日均设定为2025年5月31日。各期资产规模在1160笔至1909笔之间,其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介于1500天至1750天。按此计算,相关资产的违约时间普遍已超过四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次五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是重复挂牌。
大众汽车金融通过银登中心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做法由来已久。公开信息显示,自2022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该公司已挂牌多期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此次集中发布五期项目,且部分折价率逼近0.1折,反映出其加速出清存量风险的决心。
这一趋势在汽车金融行业具有普遍性。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同样活跃于该市场。根据其发布的招商公告,该公司计划转让2025年对公不良贷款,债权总额不超过4000万元,且大部分案件已进入执行阶段。此外,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在2025年9月已完成一笔针对177户企业的不良贷款转让。这表明,主要汽车金融公司均已将公开市场转让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渠道。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景是监管层推动金融机构市场化化解风险的制度安排。2022年末,原银保监会在6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试点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
然而,0.1折的极端低价也引发了市场对资产回收价值和处置模式的思考。以如此低的价格受让债权,意味着受让方预期回收金额极低,其盈利模式高度依赖于规模化、专业化的催收能力或后续的资产重组。同时,转让公告中普遍要求受让方承诺“接受标的物现状及所有瑕疵和风险”,并严禁暴力催收,这既是保护原始债务人权益,也提醒市场参与者此类交易蕴含巨大不确定性。
更深层次看,汽车金融公司大规模、低折价转让不良贷款,与其过去几年业务快速扩张后的风险暴露有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机构可能放宽了信贷标准,导致资产质量承压。如今通过市场化方式剥离坏账,有助于机构轻装上阵,回归稳健经营。
可以预见,随着试点机制的成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挂牌转让将更加成熟和市场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如何平衡风险处置与收益回收,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如何构建合法、高效的处置能力,将成为这场风险化解浪潮中的核心命题。大众汽车金融的这五期“0.1折”资产包,或许正是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定价与处置机制走向成熟的一个鲜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