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外贸越千年:互利天下,向新而行)
10月15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即将开幕,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广东。
自古以来,这里就离世界很近。广东的外贸活动从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就是徐闻古港。但是,广东真正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由国家主导或深度介入的管理制度,并产生深远影响,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算起,距今大约是一千年。直到清朝,政府将对外贸易的管理集中于粤海关,广东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粤海关监管的十三行体制为基础的外贸体系。它深刻影响了此后近百年的中西贸易格局,也是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
可以说,广东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外贸史。尤其是1957年广交会在广州应势而生,广交会为国家开辟了“以贸破局”的路径,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风向标。
为真正读懂这部外贸史,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承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于10月15日开展,展期一年。展览甄选逾200件(套)珍品,其中22件国家一级文物,以实证回顾广东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及其在中国外贸制度建设上的独特贡献。
透过本次展览,依稀可见千年商贸活力。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年两届的广交会,从“一口通商”到“五外联动”的新格局,广东外贸的模式与市场持续演进,保持不变的是它开放的本色与创新的活力。
广东的千年外贸史始终镌刻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印记。广东的商脉能跨越千年而持续繁荣,其核心动力正源于深植于血脉的开放基因。这种开放,是地理的馈赠,更是敢为人先的制度探索,由此也孕育了包容创新的文化与务实敢闯的商业精神。
“广东所处的南海地区是整个海洋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枢纽地区,可以说是地处东西方海上交往的‘十字路口’,并且广东是这个‘十字路口’上历时最久且最具延续性的枢纽与引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分析。
广东不仅是商品、技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窗口,更是催生与输出新经济模式、商贸制度与思想观念的历史中心。“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梁启超也明确指出广东的重要地位兼具世界性与全国性。
一系列珍贵的文物与鲜活的案例,都为这一基因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自唐代起,广东就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司。从宋代的《广州市舶条法》推广全国,到清代的“十三行”“一口通商”,广东始终在国家层面的贸易制度上进行着先行先试的探索。
唐外国人头象牙雕像。图片来源:粤博宣
唐宋时期,广州专设供外商居住的“蕃坊”,一枚在遗址出土的唐代牙雕人像印章,其高鼻深目的阿拉伯人面貌,正是当时“番商如织”、万国来华的实物见证。
本次展览上,一个欧洲人宴会上调盛果酒用的大碗,外壁上以通景彩绘方式描绘了广州十三行商馆的面貌,上面绘有丹麦、大革命前的法国、奥地利、瑞典、英国和荷兰的国旗,还有炮台、粤海关以及无数的小船、船夫、正在谈话的中外商人、包装和搬运茶叶、装车舢板等场景,生动反映了广州十三行当时的鼎盛。
“广东地处连接海洋与内陆的枢纽位置,区位优势显著、交通网络发达,这种地理条件不仅促成了活跃的商贸实践,更逐步推动商业惯例上升为制度规则,最终沉淀为开放包容的商贸文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陈万灵说。
本次展览上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清乾隆皇帝曾命粤海关将宫廷珐琅器送到广州仿制,粤海关官员将样稿交由法国工匠与本地匠人共同制作。由此,诞生的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成为了中西技术与审美融合的璀璨结晶。同时,玉壶春瓶作为经典器型,在元明时期的海外沉船中屡有发现,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同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物例证。通过本次展览,外界能够直观感受到广东外贸蝶变千年中保持不变的发展活力和新锐身影。
即将揭幕的第138届广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本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之一。不同于以往的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本次展览产品覆盖人工智能、智慧出行、服务机器人等热门板块,参展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开辟广阔市场。
例如,AI+AR智能眼镜集成了89种语言实时翻译、AR导航、声纹支付等多元功能,实现了虚实融合的体验;仿生四足履带爬楼机器人能够轻松应对复式楼层的清洁挑战;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让用户通过“意念控物”,为残障人士带来全新的体验。
这仅是一个缩影。在外贸领域,不少更为创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迭代,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快速渗透传统产业,被称之为新“新三样”。这不仅意味着广东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引领”的跃迁,更体现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思路,即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迭代,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今年初的第137届广交会上,“智能化”成为亮眼标签,尤其是服务机器人一度大放异彩。广交会通过展示从具身机器人到教育娱乐机器人的多样化产品,集中展示了我国服务机器人最新发展成果和上下游产业链情况。从广交会上可以看到,广东外贸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过去,企业依赖外商订单,渠道完全受制于人,生产与终端市场脱节。如今,企业不再满足于代工生产,而是通过跨境电商直接面向全球消费者。希音(Shein)凭借其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小单快反”供应链模式,重塑了传统服装制造业的逻辑,成为广东外贸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运营”的典范。
近年,基于产品竞争力和贸易新模式,市场格局不断拓宽,出海形态也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TCL在越南建立现代化生产基地,整合研发、制造、销售全环节;比亚迪在泰国投资建厂,带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东南亚的布局。除此之外,广东的电子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正大量出口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出口市场不再局限于欧美发达市场,而是更加多元化,以应对单一市场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的冲击。
广东千百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种种变化,逻辑始终不变,更加突出创新与开放。
从陶瓷到代工产品再到高技术产品,从“新三样”到如今新“新三样”,广东出口产品的变迁是一条清晰的产业升级路线图。陈万灵认为,广东已实现从依赖“人口红利”的“汗水驱动”,转向凭借“人才红利”的“创新驱动”。广东逐渐从被动承接订单的“代工厂”,蜕变为主动参与甚至引领行业发展的“规则制定者”。
他认为,在此基础上,人才、技术等高阶要素将进一步集聚,持续强化广东在外贸竞争中的综合优势。
千年之前,商船在蕃坊靠岸,完成一笔笔实实在在的交易;千年之后,全球客商汇聚于琶洲展馆,在广交会上寻找最新的产品和可靠的伙伴。从“卖全球”到“买全球”,再到“链全球”,广东外贸的故事,核心始终是做生意、交朋友、谋发展。这条路,广东走了千年,并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从一件件文物中回望历史,于千年商路中见通商之智慧、制度之演进、文明之交融,在文明交汇处,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共融的广东。
南方财经联合报道组
文字记者:郭莎
视频记者:陈凯琳
采访统筹:李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