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创证券3.56%股权被无偿划转,什么情况?)
10月15日,首创证券发布公告称,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集团)拟通过国有股份无偿划转方式将其持有的首创证券3.56%股权划转给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首创证券称,划转完成后,京投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的业务支持,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首创集团和京投公司同为北京国资企业。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这种股权无偿划转并非简单的资产转移,而是北京国资体系内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事实上,这种券商股权在国资体系间的腾挪并非普遍现象,但近两年也时有发生。受访分析人士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证券业的发展分化。惠誉评级非银分析师张榕容指出,省级布局的券商或会利用与政府股东的关系,专注于夯实本地市场。
出让方和受让方均为北京国资企业
据首创证券公告,10月15日,首创集团与京投公司签署协议,约定首创集团将其持有的首创证券9742.32万股股份(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3.56%)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所有股东权益无偿划转至京投公司。本次股份无偿划转不涉及标的公司职工安置分流事宜。
首创集团为首创证券控股股东,本次划转实施前,直接持有首创证券56.77%股权,划转后持股比例将下降至53.20%;京投公司原持有首创证券17.31%股权,划转完成后持股比例上升至20.87%,仍为首创证券第二大股东。
首创证券和京投公司均为北京市国资委控制的企业,本次股东权益变动系因国有股份无偿划转所致,不涉及要约收购。同为北京国资委控制的企业,为何所持券商股权要“换仓”?
据首创证券公告,首创集团此举,旨在进一步深化与京投公司的战略合作,为首创证券发展赋能,优化首创证券股东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无偿划转完成后,京投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首创证券的业务支持,推动首创证券业务发展。
“这种国资体系内股权腾挪,是券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组。首创集团将股权划给京投公司,不是简单的资产转移,而是北京国资体系内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田利辉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
资料显示,京投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业为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管理与运营服务,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经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9276.21亿元,净资产达到3148.97亿元。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1.97亿元,利润总额31.6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1.53亿元。
田利辉认为,京投公司作为轨道交通投融资平台,与首创证券形成“交通+金融”的协同效应,为券商提供独特业务场景和资本支持。
券商股权腾挪映射行业变局
其实近两年,这种券商股权在国资体系间的腾挪并非普遍现象,但也时有发生。
比如此前,西南证券公告称,控股股东渝富控股全资子公司——渝富资本,与渝富控股已签署无偿划转协议。渝富资本将所持西南证券29.51%股权全部无偿划转至渝富控股。划转完成后,渝富资本不再持有西南证券任何股份,渝富控股则直接成为公司新任控股股东。西南证券称,此次划转是为优化资源配置、缩减管理层级、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目前,该变更尚未完成。
再如,湖北省国资委旗下的长江产业集团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湖北能源和三峡资本持有的长江证券全部股份,从而成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8.22%)。此次变更于2025年8月6日完成过户,旨在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推动金融与产业融合。
此外,东北证券股东亚泰集团拟将所持有的东北证券20.81%股权出售给长发集团,9%股权出售给长春市金控,两家受让方分别为长春市国资委和长春市财政局实控。目前该股权出售尚未完成。
田利辉指出,首创证券与西南证券等案例同属国资整合路径,但体现了行业分化。当前券商行业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2025年券商并购重组提速,但并非所有券商都能获此机遇,优质券商获战略加持,弱质券商面临整合压力。
惠誉评级非银分析师张榕容也在近期的研报中指出了这种分化。她提到,随着结构性调整加快市场整合和分层进程,中国证券业将加剧分化态势。政府背景券商凭借与政府的密切联系将占据独特优势,获得更多增长机会,并在市场整合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中具有全国性布局和成熟市场地位的政府背景券商或将利用其规模、资本实力和品牌知名度,寻求海外扩张。相比之下,局限于省级布局的券商或会利用与政府股东的关系,专注于夯实本地市场。
而这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张榕容同时指出,在地方政府降低对土地财政收入依赖度的趋势下,地方政府或会借助券商的投资及信用中介角色,来支持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事实如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深耕地方已成为多数券商的核心发展战略。在2025年半年报以及业务说明会上,不少券商都强调要聚焦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加快产融结合。
田利辉预判,国资体系内券商股权划转,对具备战略价值的优质券商而言是常态,但非普遍现象。未来,券商价值将回归基本面,只有业务扎实、盈利能力强的机构才能获得国资体系的战略支持。这标志着行业正从“牌照红利”转向“能力红利”,是证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排版:刘珺宇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