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户外不再小众,我们准备好了吗)
言咏/文 位于河北张家口蔚县的麻田岭,是户外徒步的网红之地。国庆假期,这里游客激增,山区垃圾遍野、触目惊心。经过乡村干部、环卫工人和社会志愿者“手捡背运”式的净山行动,到10月12日才把堆积的垃圾清理完毕。
在福建漳州,尚未开发的无居民海岛——南碇岛,也出现了垃圾天坑。在社交平台的“种草”下违规登岛的游客激增,环保意识又不足,导致垃圾堆积。
类似的案例很多。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时代变化是,徒步、露营等户外活动正越来越广泛地渗入人们的闲暇时光,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种小众生活方式。很多年轻人愿意周末进山徒步,不少家庭也经常把“去山野”作为亲子活动的选项。这是一件好事,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背后也涌现出新的消费力。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从个体到机构再到政府,都尚未做好迎接户外热潮的充分准备。于是,负面新闻接踵而至:数千人涌入北京郊区的北灵山割韭菜,严重破坏了草甸生态;夜爬东灵山看日出成为网红项目,让山野救援事件频发;这个国庆假期,除了垃圾遍野的生态问题,安全警钟也不绝于耳:一名20岁的游客,在甘孜徒步时发生高反并失温,至今仍昏迷;百余名徒步者在祁连山区冷龙岭区域穿越时被困,1人因高反和失温遇难;珠峰东坡嘎玛沟区域,涌入近千名徒步爱好者,创下了历史上最大的客流量记录,随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下撤和营救危机四伏……
这些都提醒我们:山野里不仅有自由,还有责任——对自我要负责,对自然也要负责。身处一个户外日益大众化的时代,我们要学习、追赶和准备的有很多。
无数微小个体的行为汇聚在一起,就成为社会的宏观面貌。因此,每个人做好自己非常重要。对个体而言,在进行户外活动之前,要把两个意识铭刻于心:一是无痕山林的意识,二是安全底线的意识。前者最粗浅的体现就是把垃圾带出山。但实际上,无痕山林的理念比“带走垃圾”要丰富深刻得多,比如,在准备路餐时不选择自热饭这种包装很多的食材,从源头减少垃圾;避免扎堆式徒步,让山野对人类活动的承压分散化等。“扎堆”是当下户外热潮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不管是长城古迹还是自然山林,其单位时间里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经不住千军万马同时涌入。
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每个人开启户外之旅时的必要前提。即便是参加商业团队,行前也要准备充分,比如,了解线路的长度和爬升数据,评估自己的经验和体力。现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种草贴”,还有户外商业机构的“引流贴”,不要被那些唯美的图片诱惑,轻信“有腿就行”“小白友好”,在流量喧嚣的当下,更要保持定力和克制。
小红书上一位博主在完成深圳七娘山至大雁顶穿越后分享了她的教训,其中最值得警示的是盲目随性。她行前都不知道“七(七娘山)大(大雁顶)穿越”是什么,以为是七个难度比较大的穿越路线,更别提对爬升、路况、参考用时的了解了。到达七娘山顶后,以为两个山头之间可以散步过去,临时起意决定继续前行,途中遇雨,手机充电口进水,眼看着电量一点点耗尽。她万幸地安全下山了,但她犯的错误很典型,这类行为是现在山野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每次负面事件曝光后,总有人批评说不应该进入非规划的景区。我倒是认为,“野线”并不是原罪。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户外理念走向成熟,引导户外活动走向规范,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景区。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化观念,变堵为疏,在约束和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户外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不禁止人们走进荒野,但同时也有着规范的管理。在美国的国家步道上,沿途设有自助补给站和立柱标识,为徒步者提供保障和支持。瑞士则给其6.5万公里的徒步路径做了明确的分级标识,供公众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国内一些地区也做了类似的尝试,比如,深圳以“三径三线”(鲲鹏径、凤凰径、翠微径与阳台山环线、马峦山环线、三水线)为核心框架的远足径体系,其规划初衷就是连接山海、城市与人,把民间的徒步热情纳入规范的轨道。虽然与香港著名的麦理浩径相比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这已是巨大进步。江西萍乡的武功山,在景区之外,官方也开放了多条难度不一的徒步路线,通过报备、检查强制装备等方式,尽可能保障徒步者安全。在这些合规的“野线”上,每年接待的徒步者人数近15万人次。
刚刚进入汽车社会时,我们也经历过“不成熟”的阶段,随着时间,我们在行车规则和礼仪上才慢慢形成基本共识和规范意识。户外活动也是如此,空谈理念不会让户外文化走向成熟,引领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动才能带来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