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股IPO狂飙,“黄金年”赚钱效应回归?)
《投资者网》谢莹洁
港股IPO市场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回暖。2025年以来,A股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持续升温,港股募资额重返全球首位,这一趋势有望得以延续。
Wind数据显示,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额(包括IPO与再融资)达4375.9亿港元,同比增幅高达260.41%,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已有71只新股IPO上市,合计募资约1893.18亿港元。从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
“A+H”上市阵营持续壮大
2025年以来,已经有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超过过去10年总和。其中,6月是年内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份,达到60家。
最近一周(10月12日至18日),更是有2家上市,2家招股,7家聆讯,10家递表。
港交所是在2018年被视为“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中,为寻求在香港第二上市的中资公司和跨国公司设立了第二上市渠道;并在多次后续的改革中,使赴港第二上市、双重主要上市制度变得更加灵活、便利。
港交所于2025年又进一步下调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将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大大降低了企业上市门槛。
此外,2025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合作,简化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审批流程,推动“两地上市”机制常态化。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港股IPO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A股IPO节奏阶段性收紧,科创板、创业板平均审核周期拉长至8个月以上,而港交所“即递即审”的电子化流程,最快6周可完成聆讯,时间成本骤降。据德勤中国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平均审核周期为4.2个月,远低于A股的8-12个月。
内外夹击之下,企业用脚投票:年内已挂牌的71只新股中,内地企业占比86%,其中“A+H”双重上市达24家,贡献募资额逾六成。
监管与市场互动之紧密,亦为近年罕见。8月,港交所罕见在一天内安排5家公司同时挂牌,创2018年同股不同权改革以来纪录;9月29日至30日,更出现29家企业“压哨”递表,其中21家选择“A+H”架构,意在锁定年度审计报告有效期,避免重新补件。
港股IPO马太效应明显,大型项目均由头部投行主导,而有20家投行仅参与了一家IPO的保荐工作。今年发行规模前五大港股IPO项目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其中,中金公司参与保荐三单;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和华泰证券参与保荐两单。
港股IPO开启“加速模式”
头部企业在“A+H”上市中起引领作用。从行业分布来看,A股硬科技企业成为赴港上市的主力军,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三大领域占比达50%,其中半导体、电池等细分赛道尤为密集。这些企业赴港上市的目的,除了增强境外融资能力外,还包括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全球竞争力。例如,宁德时代以25天刷新H股上市备案时效纪录,并计划通过港股IPO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据市场机构测算,当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标准的中概股近30家,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这些中概股全部完成回归,预计将带来约50亿港元/日的常态化交易额,若全部美国存托凭证(ADR)交易量转移,日均交易额可额外增加超100亿港元。
回流的中概股,已经成为港股近年新股市场的重要增量。从历史数据来看,港股的制度红利已得到充分验证。2018-2019年,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率先完成回归,奠定市场信心基础;2020-2021年,17家中概股集中回归,包括网易、京东等巨头,带动港股年成交额分别激增50%和28%。中资股持续占据港股成交额30%以上份额,市场定价话语权显著提升。
港交所未雨绸缪,10月初上线“新股通”预路演平台,允许潜在投资者提前录入意向订单,减少簿记高峰期系统拥堵;香港证监会则与内地监管部门建立“绿色通道”,对百亿市值以上A股公司赴港实行并联审批,最快15个工作日完成备案。
随着更多优质的中国资产回流港股市场,港股市场将迎来资产质量升级、交投活跃度提升的发展新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南下资金持续净流入港股市场。据Wind数据,截至最新收盘日,南下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金额已超过4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等板块,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
然而,盛宴背后亦有隐忧。随着供给激增,新股首日破发率悄然抬升至29%,高于去年同期的21%;部分中小市值项目认购不足,被迫缩减规模或延期定价。市场开始担忧,若四季度美股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再度承压,港股“打新”红利能否延续。
回望2025年港股IPO,政策、资金、企业、投资者四方共振,将香港重新推回全球募资之巅。名单仍在拉长,盛宴尚未散场,但市场已悄悄为估值与流动性留出缓冲垫。对于后来者而言,窗口仍在,只是门槛已悄然抬高。(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