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疗、低空气象成果落地,深圳探路公共数据资产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晓慧 深圳报道
深圳在公共医疗数据流通领域取得新进展。
10月15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完成首宗由医院直接通过深圳数据交易所达成的医疗健康领域数据产品场内交易。同日,深圳还完成全国首个低空气象数据产品的场内交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深圳市数据交易所官方小程序了解到,目前有多款涉及交通、医疗等数据要素的产品上架展示,如深圳机场高精度电子地图数据产品、罗湖医院集团进展性及横断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量化融合数据集、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短临预报与百米级网格预报数据等。
“过去医院的数据多用于院内科研、质量控制,价值局限在院墙之内。”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耿庆山表示。
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深圳市人民医院医院开启了将临床数据转化为资产的长期探索,2023年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并配备专业的数据治理团队和安全管理团队,建立从采集、存储、处理到流通的全流程管理。
据了解,通过整合多系统数据,目前深圳市人民医院已完成首期老年病大数据治理,落地“老年专病库”,形成了高质量、可分析的专科数据资源池,既可以服务于临床科研,也可以赋能精准诊疗和全程健康管理。
为何选择老年病作为突破口?据悉,一方面,老年病科是该医院的“王牌科室”之一,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2024年该院60岁以上住院患者占比高达36.1%,表现出巨大的临床需求。而老年人群高发的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则为数据研究提供了明确且重要的目标。
那么,这些从大量临床案例中收集和梳理的“高价值”数据将被如何应用?
据了解,此次医疗数据的需求方为一家医疗科技企业。
“我们这批高质量、本土化的临床数据,可以助力穿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让研发团队打造出更贴合中国临床需求、更聪明的机器人。”深圳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数据经过严格的匿名化“脱敏”处理,并进行了深度清洗与标准化整合,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保证了数据的可用性。
事实上,在医疗数据开放方面,深圳还在进行更多的探索。今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率先宣布推动共建市区两级医疗数据语料库,通过整合罗湖区医院集团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全量数据,并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在病理、脑神经、GCP等领域深度合作,实现数据共用,收集到市区两级预计超过3PB的数据,为建立医学语料库提供数据基础,数据成果脱敏后将向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开放。
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2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904亿元,2025年将突破1749亿元。
公共数据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稳步推进交通、地理、卫星遥感、气象、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数据依法合规分级分类开放。
不仅是在医疗领域,记者了解到,深圳也在探索其他领域的公共数据开放与交易。
今年10月,全国首个低空气象数据产品在深圳成功实现场内交易,由龙岗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运营方——深圳市龙岗特区建工产业空间发展有限公司采购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联合运营中心提供的该基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气象实况监测、短临预报、预警信号及百米级网格预报等四大类11款数据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
据深圳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深圳气象数据交易生态初成,25个产品上架深圳数据交易所,完成9笔场内交易,在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深度应用。
不过,在公共数据要素开放领域,目前很多城市仍处于探路阶段。
广州市南沙区某医疗器械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从2020年就开始研发用于多类肿瘤的穿刺手术机器人,但训练AI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医疗数据,他们曾通过传统渠道向广州某三甲医院购买数据,但因为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评估标准,过程耗时费力,成本也非常高昂。
针对类似难题,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应引进相应的数据要素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到公共数据要素开放中来。
从深圳目前的公共数据交易案例来看,深圳市数据交易所在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合规流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在公共数据交易中,深圳市数据交易所主要发挥以下功能:先对数据产品进行合规审核;再为合格的数据提供规范的“上市展示”渠道;最后,在流通中精准匹配供需双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发现,目前,深圳市数据交易所上还有多款涉及交通、气象、医疗等公共数据的产品上架展示。